• 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官网
  • |
  • 加入收藏
  • 主动公开
    关于印发《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十三五”发展总体规划》的通知 校党字【2016】14号
    来源: 发布时间:2016-11-02

    中共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委员会文件

    校党字201614

     

     

     

     

     

     

     

     

     

    关于印发《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十三五”发展总体规划》的通知

     

    各分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校内各单位:

    《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十三五”发展总体规划》(以下简称“十三五”规划)已经第七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校党委常委会审定,现予以印发。

    “十三五”规划全面总结了学校“十二五”建设的主要成绩,正确分析了学校下一步发展面临的主要形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提出了学校“十三五”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任务及重点工程。“十三五”规划指出,“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国家及湖北省《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战略目标的决胜阶段,更是学校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准确把握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基本趋势,正视学校发展基本实际,以“提质、进位、百强”为根本指向,坚持人才强校、学术兴校、服务壮校、开放活校的发展战略,以“双一流”建设和转型发展为引擎,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学术前沿、战略需求、区域发展为导向,以深化综合改革为动力,强化依法办学、依法治校和现代治理结构建设,全面提升办学能力和水平。

    “十三五”规划是学校对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发展进行全面谋划和总体部署的纲领性文件,是学校下一步发展的行动指南。各单位要组织全体师生认真学习“十三五”规划,深刻理解“十三五”规划提出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重点工程,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紧迫感和自觉性。要结合本单位实际,采取有力措施,把“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并围绕“十三五”规划修订、完善本单位“十三五”发展计划,切实加快发展步伐,为把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建设成为“百强”高校而不懈努力。

     

     

                             中共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委员会

                           20161024

     

     

     

     

     

     

     

     

     

     

     

     

    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十三五”发展总体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也是我校全面完成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目标任务的冲刺阶段。为更好实现世纪之初我校“三步走”战略的第二阶段目标,有力推进学校稳步发展、科学发展、创新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共湖北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精神,切实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各项目标、任务和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基础与条件

    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下,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和行政的有力推动下,在广大校友、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下,经过全校师生共同努力,学校“十二五”时期取得了良好发展成就,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完成,为“十三五”发展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一)办学空间和发展平台不断得到拓展与提升

    1.学校进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发展平台实现新的跃升

    2013年,湖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正式签署“省部共建”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协议,并在诸多方面给予支持,发展平台进一步提升。“省部共建”工作机制相对于“地方综合大学协作会”、“部属高校对口支持省属高校行动计划”,发展空间更大,支撑作用更强,这种发展机遇和运行机制使省属地方高校长期的“区域思维”办学模式得到根本改变,更有利于引领我校全面发展。

    2.办学空间架构基本形成,资产资源以及联合(挂靠)关系更加清晰

    截至2015年底,学校拥有武昌校区(本部)、汉口校区(知行学院)、新洲阳逻校区(通识教育学院)和东湖高新校区(大学科技园),地籍、资产权属关系逐步得到厘清,各自形成相应主体功能。影响学校上水平、办特色、出成效的其他联合或挂靠办学机构、形式基本得到净化、优化,有利于学校更加集中精力致力于内涵发展。

    3.“国内知名、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建设步伐更加坚实

    学校在新世纪之初制定的建校100周年“三步走”发展战略正在稳步推进在国际上,化学、材料科学2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排名前百分之一,价值伦理学研究有重要影响,2位教授连年进入“高被引”学者名单化学、地球与环境科学、生命科学3个学科类别的国际《自然指数》排行榜在国内高校名列100名之内在国内,学校获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新增国家级和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5门、教育部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项目2个、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获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11项教学成果获得省级奖励;1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新增省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8篇、硕士学位论文55篇、学士学位论文417篇;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51项,学生各类竞赛中获国际奖3项、国家级特等奖15项。师资队伍方面,拥有1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4名国家百千万工程人才、1名千人计划青年学者、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

    4.积极开展国际教育合作,学校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学校已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所高校、研究机构建立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合作关系,分别与美国孟菲斯大学、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波兰雅盖隆学院共建孔子学院(课堂),中外合作办学层次从专科发展到以本科为主。国家级、省级、校级教育输出培训形成体系,接受来华留学生能力和水平日益增强。

    (二)办学规模与学科结构不断得到扩大与优化

    1.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层次结构日趋合理

    各类全日制普通在籍在校学生从“十二五”初期的2万人发展到2.5万余人,其中研究生教育规模以年均10%、本科生教育规模以年均5%的速度递增。专科以及成人学历教育规模依规有效调减,中外合作及留学生教育规模与层次得到扩展和提升。研究生和普通本科生教育规模占比达90%,规模和层次结构更加适应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发展要求。

    2.学科、专业建设“综合化”进程与布局基本完成

    “十二五”期间,学校着力建设电子信息类、环境科学类、新能源材料类、信息安全类、应用文科类等符合学校发展定位和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的相关学科、专业。2015年底,学校普通高职高专教育按照湖北省高教结构调整部署基本结束;获得教育部批准备案的本科专业种数80个,覆盖现有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除农学之外11大门类近40个专业类;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二级学科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2个、二级学科9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4个。

    3.办学功能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

    新世纪以来,学校以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为抓手和起点,初步构建并实施了本硕博一体化的“十年树人计划”;本科生、研究生教育教学建设得到大力推进,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教育部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国家级规划教材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得突破。省级重点(优势、特色)学科或学科群建设实力提升,科学研究实力和水平不断增强,年度科研经费突破亿元;以重大项目培育和申报为引导,促进学科交叉协同;高水平或重大影响的科研产出不断涌现,在国内外的地位不断提升;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对湖北发展贡献度居省属高校前列;获得“军工认证”资质,构建了军工科研生产体系。已基本形成省部级重点(工程)实验室、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省级研究智库和人文社科重点基地、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平台)等多领域、多层次的科研创新平台体系。承载人才培养改革试验以及学科专业建设的国际教育学院、楚才学院、通识教育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等功能型或学科性学院陆续组建成立。

    专栏一:“十二五”末期学校事业发展状况

    1.人才培养

        2010年底,全日制普通在籍学生20100余人,其中专科生3432人(含联合办学)、本科生13846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800余人,另有非全日制在学研究生(课程班)500余人、长短期来华留学生100余人、成人学历教育(含自考班)学12000余人。到2015年底,全日制普通在籍学生总规模约为24000人,其中专科生1460(仅国际合作、联合办学)、本科生17700余人、硕士和博士生3400余人,另外非全日制在学研究生(课程班)约1800人、来华学历教育留学生80余人、成人学历教育(含自考班)学7000余人。

    “十二五”期间,新增国家级和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5门、教育部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项目2个、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11项教学成果获得省级奖励;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51项、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38项;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得国际奖3项、国家级特等奖15项、其它省级及以上奖励765项。

    2.学科专业

    2010年到2015年,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增加1个达到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增加10个达到22个,另有二级学科博士点4个、硕士点9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从12个(含31个领域)增加到14个(含35个领域)。本科专业增加19个(含目录调整)达到80个,新增3个中外合作本科专业项目,专科招生专业仅有2个中外合作和6个联合办学形式。

    “十二五”期间,省级重点学科从6个增加到16个(优势2个、特色9个、培育5个),化学、材料科学2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化学、地球与环境科学、生命科学3个学科类别在国际《自然指数》排行榜居国内高校70-90位次;新增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新增“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9项。

    3.师资队伍

    “十二五”期间,学校在编在职教职工稳定在2000人左右,其中专任教师由2010年的1023人增加到2015年的1137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从508人(正高182人、副高326人)增加到677人(正高241人、副高436人),研究生导师从451人增加到652人。教师博士学历占比提高17个百分点,达到55%

    专任教师中,学校2010年选聘第二批“琴园学者”特聘教授79人,2015年底学校实施“青年英才”、“创新团队”计划以及省教育厅“青年教师”、“地方合作”项目培育197人、6个团队;5年间,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从无到有,国务院特殊津贴和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员分别净增2人、1人,湖北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政府专项津贴人员和省“百人计划人员”分别净增3人、4人、4人,“楚天学者计划”人员从34人增加到58人。

    学校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3个学科增加到6个学科,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设岗学科从28个增加到36个。有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1个省级以上科研创新团队。

    4.发展平台

    “十二五”期间,省政府与教育部签署“共建”我校协议、省政府启动实施“在鄂部属高校对口支持省属高校行动计划”,武汉大学对口支持我校;在与美国孟菲斯大学、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合作主办孔子学院基础上,与波兰雅盖隆学院共建孔子课堂筹建工作完毕

    新增获批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级2个、省级3个,省级研究生创新基地1个、研究生工作站7个;新增一批省级以上协同创新中心、专业智库、科技研发等科研平台(基地、中心),社科类和科技类分别达到10个、17个,形成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和协同创新中心、省级研究智库和人文社科重点基地、校企共建研发中心等多领域、多层次的平台体系。

    5.科研实力

    学校争取和承担国际合作、国家基金委、国家部委科研项目能力大为提升,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技术研发、咨询决策服务范围更加宽广,人文社科类国家基金项目年度获得数增长约4倍、自然科技类国家基金年度项目稳定在40-50个,横向项目年度获得数超过300余项,科研总经费连续三年超过1亿元,其中横向经费约占四成

    产出科研成果水平与质量不断提高,年度发表高质量科研论文400余篇,其中有重要影响的人文社会类、高被引的自然科学类论文年年增加,著作出版、专利获批数量增加。省级以上成果奖励居省属高校前列,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年均100余场次。

    主办的学术期刊《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居湖北省人文社科类第五,《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学报(自然科学版)》居湖北省科学技术类第十九。

    (三)教育教学改革与党建各项工作助推效应明显

    1.学校治理体系与结构等综合改革不断扩展

    2010年底,学校申报参与湖北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重点承担包括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高校内部治理、发展保障机制的教育体制创新的“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几年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多样化探索、《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章程》制定并获准备案、组建并运行教授委员会、实施学院及职能部门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等方面取得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2015年,学校又被列为湖北省“两市两校”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校,具体承担6大方面的改革试点任务。教育综合体制改革的探索和深化,将对学校事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助推作用。

    2.以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为主体,以国际化、个性化为导向的教学改革系统推进

    学校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契机,积极构建“十年树人计划”体系,召开融合本科与研究生教育于一体、学校教育与业界实践实训相结合的教学工作会议,出台了相关改革制度文件。在本科教育中建立并实施了分段教学、分类培养的“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基本体系;研究生培养工作深入推行“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和优、硕学位论文培育机制;人才培养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和中外合作办学规模逐步扩展、层次类型不断丰富,普通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国(境)外交换培养、游学访学体系基本形成。

    3.党建工作引领和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新世纪以来,学校先后召开了第五届、第六届党代会,党建工作有力推进。“三项学习”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两访两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三严三实”专项教育等各项党建活动均走在全省高校前列,“五好班子建设”以及落实“两个责任”的党风廉政建设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提供保障。“一院一品”党建品牌建设对师生作用大,社会影响广。实施民主管理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组织健全,运行有效。

    (四)支撑与保障条件得到夯实

    1.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高端装备日益增加

    “十二五”末期,学校固定资产近13亿元,设备仪器采购年均递增15%2015年达1.15亿元。基本服务设施整体改善,以教育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以及“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一期)”综合实训中心大楼、东湖高新区大学科技园等项目为重点,一批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急需的装备设施基本具备。琴园小区等一批民生工程相继投入使用。

    2.信息资源基础稳固,“数字校园”提档升级

    截至2015年,学校网络出口带宽达3G,布设有线网络集线器(HUB2.5万个、建设无线网络访问接入点(AP1300余个,构建了统一信息门户、统一身份认证等5大网络信息平台以及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等2个教学辅助平台,建设各类应用系统40余个。图书馆拥有中外文纸质文献230.58万册,中外文纸质报刊近3000种,中外文电子图书总量为281.94万册;拥有中外文数据库285个,数据存储容量80TB,中外文电子全文期刊4.69万种;各种非印刷型资料近万件,构成了多类型、多载体、特色鲜明的综合性馆藏体系。在湖北学术期刊评估中,《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位居人文社科类第五,《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学报(自然科学版)》位居科学技术类第十九。学校档案、博物、文献编研、利用服务走在湖北高校前列,档案信息化居首位。

    3.财政状况大为改善,预算结构逐步优化

    “十二五”期间,受益于均财政拨款政策性增长和研究生收费体制改革等因素,学校财务状况日益改善,2015年财务总收入较2010年增加2.3亿,年均增幅8.8%;学校发展经费保障能力不断增强,2015年财务总支出较2010年增加3.2亿,年均增幅15%;在保证学校事业正常运转和稳步发展前提下,多方筹措资金和积极利用政策逐年化解债务,债务规模从2010年的9.8亿降为1.7亿,化减幅度达83%。实施教职工收入增长计划,“十二五”期间教职工收入实现了倍增目标,为“十三五”更加突出学科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奠定了有利的经济基础。

    专栏二:“十二五”末期学校发展基本支撑条件状况

    1.办学财政

    “十二五”期间,学校财政状况极大改善,通过生均拨款标准的提高、中央以及省财政专项支持,办学经费总收入、总支出分别从2010年的4.46亿元、4.76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7.53亿元、7.48亿元,净增约3.1亿元、2.7亿元,年均增幅约为13%11%5年间学校债务从9.8亿元化减到1.7亿元。

    良好的财务状况保障了教职工收入的增加,2010年,全校在岗教职工人均年收入7.05万元,2015年人均突破14万元,实现了“收入倍增计划”,教职工住房条件也得到极大改善。

    2.资讯服务

    “十二五”期间,学校图书文献藏量从226.35万册增加到233.62万册,数字资源从24500GB增加到75500GB,其中电子图书占13500GB

    信息服务基础与能力大为改善,网络信息布点从2010年的1.78万个增加到2015年的2.565万个(其中无线网络接入点1300个),电邮用户稳定在2.16余万户;增加一批公共网络管理、学习应用平台。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与服务极大提高。

    3.基础设施

    截至2015年底,学校在武昌区、江岸区、新洲区和东湖高新校区拥有4处办学功能用地,产权地籍由122.6万余平方米增加到约128.4平方米、非产权办学用地1万余平方米。

    学校固定资产从2010年的11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3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断增加,占比保持在20%

    有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1个、省部级13个,国家立项的“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一期)”综合实训中心大楼主体结构竣工;教育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作用日益发挥。

    (五)引领发展的大学精神和文化建构初步形成

    经过80余年办学积淀和30余年综合化建设,学校文化软实力得到凝练和营造。建校60周年时,学校即提出要注重提炼和打造富有特色的大学文化。新世纪以来,学校总结、阐释并确立了“日思日睿、笃志笃行”的校训和以“自强不息、克难奋进”为基本特征的“习坎精神”,校歌、校训、校标等富有深厚底蕴的文化符号体系日臻完善。

    “十二五”期间,学校把文化建设融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中心工作,全面持续推进文化建设,注重大学精神的传承和深化;学术活动丰富,学术文化更加浓厚;学生社团异彩纷呈,“百团”争艳;道德建设月、全民阅读、校史宣讲、“一院一品”文化体育活动影响力广,逐成品牌。学校多次获“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湖北省文明单位”、“教育部高校优秀校园文化成果一等奖”、“湖北省十佳书香校园”等荣誉和奖项。

    但是,与全国、全省高等教育同期发展态势相比,与全国同类兄弟高校发展势头和实际成就相比,与自身发展潜质和社会期盼相比,学校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

    一是对发展状态预期不足,对中长期发展竞争形势估计不充分,发展步伐相对缓慢;

    二是若干改革项目推进力度不够,一些事关学校发展的重大改革设想因一时困难而未能持续深入推进;

    三是重大机遇把握和高端平台整合利用不足,部分“国字号”项目和平台建设、维护和发展不足;

    四是学科建设成效不够明显,还未能形成突出的稳定的竞争优势和发展特色,整体水平提升力度不足;

    五是师资队伍存量和结构调整缺乏战略预期,高端人才严重匮乏,不能较好满足学校总体发展目标定位需要;

    六是科研竞争力不足,重点重大科研项目数量少,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未能实现突破;

    七是办学经费筹集能力不足,一方面既有资源潜力和绩效发挥不够,另一方面预算结构重心偏低,事业发展经费占比亟待增加。

    二、形势与机遇

    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建设发展,我校的办学质量、社会声誉、后发基础等方面得到不断提高和改善,为“十三五”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但我们在设计蓝图时必须清醒认识到学校在持续发展、重点突破、提质进位、施展作为、广受美誉等愿景正遭遇着严峻的内在瓶颈和外部挑战,必须认识新形势、把握新机遇、确立新目标、行使新使命。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国家及湖北省《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战略目标进入决胜阶段,给学校事业发展提出新任务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已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目标经过“十二五”的组织实施,接受“期中考”后也全面进入攻坚期。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的高等教育内涵及其变化,准确把握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发挥社会职能体现社会担当的节奏、方位,是争取主动作为、抢抓机遇、抢占高地、永续发展的新起点。201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全国为38%、湖北已达47%,高等教育普及化正迎面而来。小康社会人民的高等教育愿望多样化、大学适龄人口下降趋势、退休以及计划生育新政策实施带来的新变化,以及高等教育国际竞争新态势,都给学校事业发展带来新任务、新使命。

    (二)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体系强力变革和高校现有实力格局基本形成,给学校发展定位及目标实现提出新挑战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已居世界第一,但高等教育质量、水平以及结构体系还存在不足。在两个“五年规划”衔接之际,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积极的引导、支持政策和实施方案,一方面积极鼓励和强力支持一大批本科院校向应用转型,实行产教融合;一方面集中力量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同时,在新时期的近40年内,各地各校采取各自有效手段实现了在“同质化”时代的学校类型与地位的巩固、壮大与提升,国际国内的各种评价与排行榜机构尽管其指标体系有异,但各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位次变化并不特别明显。这种整体结构体系新变革与各校基本实力趋稳的现实,无论从湖北地区高等教育结构体系要求还是从在国际国内高校的影响看,都给我校发展定位、战略选择、目标实现提出了新的严峻的挑战。

    (三)国家教育行政改革不断深化,依法治教、依规办学、信息公开,给学校办学行为提出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对高校办学理念与行为提出更新、更高、更严的要求。随着政治改革进程以及政府社会治理职能转变的深入推进,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能科学、权责法定、公开公正”工作模式将对高校管理方式产生深刻影响,各级政府部门依据权力清单与有限责任对高校实施“管办评分离”机制,这将彻底改变高校办学行为中“等靠要”的传统习惯。随着大学章程的普遍建立和核准备案、信息发布与公开制度的形成,大学依法依规办学、不定期接受第三方机构整体或专项评价将成为常态。按教育规律办学、按社会需要发展、按自身实力作为、按规划目标奋斗将是对高校办学行为的新考验。

    (四)“十三五”规划确立的新的发展理念,创新型国家建设提出的重大现实课题,为我校发展提出了新的时代使命

    进入“十三五”,全国以及湖北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和重点正发生重大变化,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统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日益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式和高校办学模式。经济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带一路”国际化战略以及“两圈两带一群”的湖北发展重心调整,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模式逐步趋于创新驱动,还有军民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扶贫攻坚等一批时代新命题迎面而来。这些十三五”期间的新形式新战略在人才支持、技术产出、智慧转化等方面都需要高校给予积极回应,也必将给立足区域、省部共建的我校努力培育发展新势能、壮大生存新优势带来新的无限机遇。

    (五)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实施产教融合,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人民以及师生新期盼,需要学校治理能力再创新高度

    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正与高等教育教学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度融合,以“慕课”为代表的新型课程形态和传播途径日益改变着大学教学形态,大学原有的管理方式和运行模式正遭受着广大人民群众和学校师生选择多样化、比较特色化、实现便捷化的冲击。尤其是走出“象牙塔”,广泛推行产教多维融合发展大趋势留给“爬坡期”大学选择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路径越来越少、难度越来越大。同时,作为重要办学保障的教育财政经费面临政策性增加的空间有限和学校师生福祉期盼持续增益的逻辑矛盾交织。这些都对学校治理能力的改造和提升提出了迫切的更高的要求。

    面对新的发展环境和战略机遇,学校要深刻吸取经验与教训,日思日睿,笃志笃行,大力弘扬“习坎精神”,克难奋进,科学谋划好、努力实施好“十三五”以及更长一段时间学校事业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

    三、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省部共建为起点,以“双一流”建设和转型发展为引擎,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学术前沿、战略需求、区域发展为导向,以深化综合改革为动力,强化依法办学、依法治校和现代治理结构建设,全面提升办学能力和水平,为把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建设成为全国“百强”高校而不懈努力。

    (二)发展战略

    准确把握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基本趋势,正视学校发展基本实际,以“提质、进位、百强”为根本指向,坚持人才强校、学术兴校、服务壮校、开放活校的发展战略。保持战略定力,秉承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动力、集聚人才夯实发展基础、创新模式丰富发展内涵、凝练特色打造发展优势、开放融合拓宽发展路径、服务社会树立发展品牌的发展思路,稳中求新,构建学校稳健发展的良好生态。

    ——以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动力。坚持问题导向,以全面实施湖北省“两市两校”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为突破口,创新体制机制,积极化解影响发展的各种主要问题和矛盾,增强学校发展动力。

    ——以集聚人才夯实发展基础。坚持人才强校,通过培育和引进,汇聚一批包括“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以及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教学名师等在内的高端人才团队,积极储备青年英才,适度扩大教师队伍规模,夯实学校发展基础。

    ——以创新模式丰富发展内涵。坚持创新发展,着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科研组织模式、教师管理模式、学科建设模式、大学治理模式,丰富和优化学校持续发展内涵。

    ——以凝练特色打造发展优势。坚持特色发展,从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科学研究、大学治理、文化建设等方面全方位凝练或发掘特色项目,形成学校发展优势。

    ——以开放融合拓宽发展路径。坚持务实互惠原则,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为根本目的,谋划和推动具有实质内容的深层次的国际合作和体系化的校企校地合作,争取更多发展资源,拓宽学校事业发展路径。

    ——以服务社会树立发展品牌。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服务求发展,在不断增强内功的同时高度重视向外发力,塑造一批办学质量品牌、社会服务品牌,树立良好社会形象,提高社会认可度。

    (三)发展主题

    学校发展的主题是建设师生满意、社会认可、贡献显著的高水平大学,培养基础厚实、志行合一、勇于担当的莘莘学子,造就自强不息、克难奋进、乐于奉献的教职员工。具体包括:

    ——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切实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把提高培养质量作为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基础工程,认真对待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满足学生对知识获取、素质养成、能力提高和后续发展的愿望;把提升学术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作为建设高水平大学的价值追求,充分凸显科学研究对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

    ——进一步确立人才资源在学校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坚持“人才资源是学校发展核心要素”理念。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大人才引进、培育力度,造就一支业务精良、品德高尚、信念坚定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

    ——进一步践行“日思日睿、笃志笃行”校训,弘扬“习坎”精神,以文化建设引领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创新实践。

    (四)发展目标

    学校以建设特色鲜明、管理科学、贡献显著、成熟高效、发展持续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综合大学为奋斗目标。在“十三五”末期,实现培养质量更优、社会影响力更广、国际化程度更高、若干核心指标进入全国高校前100名、综合办学实力和水平向全国高校100强迈进的目标,为在建校100周年之际建设成为有较高国际影响和重要国内贡献的高水平综合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五)发展定位

    办学定位:高水平综合性大学

    办学层次:以本科教育为主,逐步扩大研究生教育,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改革创新继续教育

    办学规模:在校生总规模30000人。其中,普通全日制本科生20000人,研究生6000人,留学生1000人,其他类学生3000人。

    办学面向:立足湖北,服务地方,辐射全国,走向世界。

    四、主要任务

    “十三五”时期是学校在新一轮高校竞争中快速发展、稳定地位、实现近期目标和长远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学校肩负如下建设与发展任务。

    (一)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每一位学生都能不断超越自己和实现自我价值”为出发点,进一步明确“知识全面、基础厚实,创新创业、善于开拓,志行合一、勇于担当,守法明理、感恩奉献”的人才培养定位,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围绕立德树人、创新创业,改革课程体系。加大教育教学基本投入,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完善教学工作运行组织、资源调配、质量监控机制,构建全过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强化教师职业能力训练,坚持立德树人,倡导尊师重教、爱生乐教,鼓励教学改革与研究实践。加强就业指导,提升毕业生就业素质和就业能力。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深入推进“一流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十年树人计划”,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系列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

    (二)着力推进职工队伍建设

    以人事制度改革为切入点,努力营造“爱才、惜才、敬才”的良好环境。配足适应学校发展目标定位需要的基本骨干队伍,创新并实践人才引进和培育制度设计,构建完备的教师发展体系,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和施展才华。积极争取杰出人才系列项目和计划的支持,引进、培养、集聚一批高层次人才。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理念,打造一支精干高效的善谋事、能谋事、谋大事和服务意识浓、服务能力强、服务水平高的管理干部队伍。依据实验技术、图书信息、财务经营、产业服务等各类技术支撑队伍的职业特点,积极促进整体职工队伍结构优化和素质提升。

    (三)大力提升学科专业水平

    以争创一流学科、建设高水平学科和特色专业为目标,实施学科专业分类建设,探索学科群和专业类建设体制和机制,高起点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实施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类型比例。按照基础精与应用强两个维度找准学科专业正确、适宜的发展方向,凝练学科专业特色,打造学科专业比较优势,推进专业集群对接产业链转型,培养现代产业急需人才。实施多元化建设投入,强化绩效管理,构建绩效导向与进位奖励的学科专业建设投入激励机制。

    (四)切实增强科研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

    以基础研究追本溯源、应用和技术研究服务社会为导向,促进科研创新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显著提升。加强基本平台建设,力争实现国家级研究平台的突破。发挥多学科优势,建设适应社会需求、与学科良性互动的智库,不断提升智库成果的影响力和贡献度。探索设置专门研究机构和专职科研编制,改革科研组织与管理模式。建立以质量、效率和贡献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切实调动教师的科研主动性。对接国家、湖北省、武汉市战略规划项目,加快科技成果应用转化,积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提升服务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加强创新团队建设,积极承担重大项目并产出具有重大影响的成果。

    (五)积极加大开放合作工作力度

    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务实互惠原则,进一步拓展国际国内开放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国际合作办学的水平和层次进一步提升,教师访学进修和学生交流培养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丰富和完善海外宣传工作,促进留学生教育跨越发展,国际合作研究取得更大进展,进一步提升相关研究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国内合作进一步深化,校地、校企、校校合作成效显著,合作关系牢固持续。聚焦学生实习实训和就业,加大校友工作力度,组建优质校友企业行业库,挖掘学校事业发展空间和社会服务领域。

    (六)持续提升大学文化建设水平

    以“日思日睿、笃志笃行,自强不息、克难奋进”的湖大精神为核心,加强校风、教风、学风、作风建设,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学术文化,以文化软实力引领学校事业发展。文化活动更具特色,文化阵地更加巩固,文化载体更加丰富,文化平台功能更加完善,文化品牌不断涌现,文化影响力显著提升。

    (七)进一步完善办学保障体系

    创新校园建设,校本部、其他校区的功能布局更趋科学完善,作用发挥更加精专高效,环境更加美化、优化,育人功能更加突出。加强运动场馆、后勤保障等各类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保障服务水平。加大图书馆文献资源、数字资源、数据库资源配置力度,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提供文献信息保障。智慧校园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教育与管理信息化水平、教育教学融合创新能力明显提升。进一步开源节流,多渠道获取办学资源,办学财政保障与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八)多方位推进“幸福湖大”建设

    继续深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后勤管理和运行机制改革,营造更加和谐、愉快氛围,进一步增强师生员工的认同感、归属感;积极推进《章程》实施,强化依法治校和民主管理,进一步提升师生员工的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完善住房和医疗保障制度,不断提高附属学校和幼儿园办学水平,增强教职工安全感,减少后顾之忧;建立包括离退休人员在内的职工个人收入随事业发展同步增长的保障机制,提升教职员工的幸福指数。

    五、重点工程

    为顺利实现发展目标,完成建设任务,“十三五”时期学校将重点抓好培养质量提升工程、人才资源集聚工程、一流学科建设工程、科研实力增强工程、国际合作深化工程、智慧校园创建工程和大学文化引领工程。通过七项工程的有效实施,把学校建设成为以高水平学科、高层次人才、高水平科研为支撑,以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更加广泛、信息化程度更高为基础,以若干核心指标进入全国前100名为标志,具有独特大学文化精神和氛围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一)培养质量提升工程

    坚持“让每一位学生不断超越自己和实现自我价值”的人才培养理念,进一步筑牢人才培养在学校发展中的中心地位。

    1.基本思路

    培养质量提升工程以提高新生质量、夯实人才培养基本要素和基础环节为抓手,以完善全过程质量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为核心,以人才培养类型规划设计、分类实施、贯通流程为引导,以实施“一流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十年树人计划”为重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加大教育教学基本投入,强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形成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

    2.主要目标

    全面提升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质量,学生的综合素质、国际视野、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创业意识显著增强:建设一批特色专业、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规划教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研究生工作站:以“卓越教育培养计划”、“十年树人计划”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取得一批有重要影响的教学改革成果。

    3.重点内容

    ——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打造国内一流的本科教育。优化结构,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性。加强建设,构筑人才培养支撑点。创新机制,推进人才培养多元化。改进方式,扩大人才培养开放度。强化实践,提高人才培养竞争力。完善制度,严把人才培养质量关。

    ——积极推进研究生培养体制改革,着力打造“师资队伍水平、生源质量、培养过程、创新能力、就业质量、社会服务能力”“六优”研究生教育。深化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改革,建立健全学位和研究生质量保障监督体系。实施专业学位发展与质量提升计划。

    专栏三  培养质量提升工程

    项目1:普通本科大类招生计划

    实施本科大类招生,除特殊专业外,按人文类、社科类、理工类、师范类、管理类、外语类、艺术类、体育类等学科门类或专业大类招生,一年后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选择进行分流,实施学生分段、分类培养。

    项目2:专业动态调整与预警机制

    除基础性学科外,上年招生第一志愿报考率低于一定比例的专业,列入“预警专业”名单。连续23年列入预警名单的,分别实行调减、暂停招生。实行就业情况、招生计划、专业发展“三挂钩”,上年毕业生就业率低于一定比例的专业,第一次实行调减招生计划、第二次实行隔年招生。

    项目3:品牌课程建设计划

        构建以素质教育为取向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总门数稳定在100门左右。课程内容以知识、能力和素养三位一体协调组合为目标指向,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体素养和实践技能。大力推进“慕课”建设,按照建设一批、转换一批、购买一批、共享一批的思路,规划建设80门左右在线开放课程,牵头成立湖北省属高校优课联盟。

    项目4:教师教学荣誉制度和教学能力提升计划

    实施“名师工程”,扩大“教学质量优秀奖”和“教学名师”奖励范围,设立“教学特别成就奖”。建成省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发挥教研室、课程组或专业责任教授等基层教学组织(岗位)作用,健全老中青教师传帮带机制,定期举办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和教学观摩活动,加强教学骨干教师海外培训。打造“互联网+教育”新模式,推行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将研究、启发、探索、讨论的参与式理念引入课堂教学,实现线上线下互动融合式教学。

    项目5:国家级教学成果引导与培育计划

    遵循问题导向、特色培育、协同培育等基本原则,组建高水平的项目团队,制定系统可行的培育方案,持续推进培育项目的教学实践,扩大培育项目影响力,全面总结培育项目的重大成果,提炼方法、提升理念、形成理论。重点立项、培育、孵化一批有显示度的校级教学成果,力争获得15项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成果奖,构建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三级教学成果奖励体系。

    项目6:协同育人计划

    以优势特色学科专业为依托,遴选建设10个左右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班,推进科教融合,安排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培养一批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推进校企结合,与行业骨干企业共建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加快培养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发展急需人才,开展卓越教育人才培养综合改革试点,探索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推进校地联合,依托地方经济发展的重点行业和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社会适需型专业,改造传统专业,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扩大与地方政府的联合力度,实现与行业企业的教学资源共享,教学过程共管,共同建设专业,共同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共同确定人才标准、培养方案、课程内容和质量考核体系。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或中小学校开展校地合作培养卓越教师。依托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11协同创新中心”等跨学科交叉研究机构,开辟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平台,推进产学结合。

    项目7: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计划

    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培养相融合,探索建立面向全体学生和教师、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创业教育长效机制。将创新创业教育要求贯彻到教学各环节,创新创业实践与专业实践教学相融合,每年遴选支持100项国家级、省级、校级项目。以基金项目、基地项目、实验室项目、委托项目等形式开展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组织专业教师建立涉及全部专业的创新创业项目库,引导学生自主选择项目和科研导师,进行立项研究。

    项目8:本科教育质量保障计划

    完善教学督导员和教学信息员工作制度,实行两级督导和多极监控。建立教学信息反馈机制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机制,实行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公示制度和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展教学评价,注重以社会评价为导向来衡量人才培养质量,每年发布《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跟踪评价报告》。建立毕业生信息反馈机制,多途径对学生发展进行跟踪,加强毕业生信息的采集、统计和分析,作为专业设置和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制定以及评估专业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符合度的依据。

    项目9:专业学位发展与质量提升计划

    逐步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形成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协调发展的格局,定期组织专家开展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的评估工作。突出产学结合,推广案例教学,探索以突出职业导向为特征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落实和完善“双导师”制度,健全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师型”指导模式。理顺专业学位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专业学位教育中心。

    4.具体指标

    到“十三五”末期,新增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3个、省级综合改革示范专业10个、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10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及以上项目达到5个。新增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4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5-20门、教育部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2个、国家级规划教材3-5部。新增国家“卓越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项目2个、湖北“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10个。新增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5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实习实训基地10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10个、省级研究生创新创业基地3个。本科生就业率不低于92%,研究生就业率不低于90%。获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成果奖15项、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10项。新增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8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60-70篇、优秀学士论文500篇。获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00项、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50项、省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和学科竞赛活动奖励1000项。

    (二)人才资源集聚工程

    坚持人才强校战略,突出人才资源在学校发展中的根本地位,大力实施人才资源集聚工程。

    1.基本思路

    人才资源集聚工程以高端人才引进和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为重点,创新制度与运行机制设计,面向一流学科、优势学科群、科研平台基地,引进和培育一批高层次人才;努力创设并积极依托国际合作项目、国内外访学计划、产教融合工程,造就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中青年骨干;精心发掘并物色人选,依托国家级特色专业、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创建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培育,造就一批省级以上教学名师。

    2.主要目标

    实现教师队伍规模适度增加、能力水平全面提升,突破学校发展的人才资源短缺瓶颈。形成以“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人选等高端人才为引领,国家杰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教学名师、优秀教师为先锋,湖北省“百人计划”、“楚天学者计划”人选等为骨干,优秀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人才资源保障体系,推动学校事业可持续地内涵发展。

    3.重点内容

    ——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工作机制,坚持引进与培育并举,深入实施“领军人才打造计划”、“青年英才支持计划”、“创新团队支持计划”、“招才引智计划”和“教师国际合作与交流计划”,挖掘或引进一批发展潜力大的校内外优秀人才;

    ——完善集聚人才、再培养人才、人才利用与考核相约束的体制机制,做好引进人才和校内人才的平衡,充分发挥人才作用;

    ——深化岗位聘用制度改革,实行教师分级分类管理,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专栏四  人才资源集聚工程

    项目1:领军人才打造计划

    以建设一流学科为目标,坚持引进和培养相结合,构建目标明确、层次清晰的杰出人才培养和引进支持体系,设立领军人才建设项目、特殊人才引进项目、人才梯队培养项目,积极冲击各类国家级人才项目。对内挖掘一批发展潜力大的优秀青年人才,做强学术骨干队伍、壮大学科人才队伍,谋划好其成长发展规划,采取校领导“一对一”联系人才等方式,提供精准服务,助推他们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对外积极物色、主动出击,长年招聘海内外高层次人才。

    项目2:青年英才和创新团队支持计划

    围绕国家、省部级重大科技发展问题和重大科研项目,做好青年骨干和创新团队的培育和跟踪扶持工作,继续重点资助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力争5年内助推若干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和创新团队项目等。

    项目3:招才引智计划

    依托省、市及学校各类人才计划和平台,制定学院青年人才引进计划,延揽一批国内外一流高校、一流学科毕业的青年才俊,实行绿色通道等手段,在工作生活条件方面予以倾斜,助推他们又快又好发展,为学校长远发展储备人才。

    项目4:教师国际合作与交流计划

    坚持“送出去,请进来”的原则,拓展教师单位公派出国留学渠道,鼓励和扶持教师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切实加大教师国外访学、研修及项目合作等支持力度,加快教师国际化进程。

    4.具体指标

    到“十三五”末期:专任教师总数1700人,高级职称比例7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比例70%以上,具有国外研学经历的比例60%;“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千人计划”人选、国家“万人计划”人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杰出或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人才达到30人左右,省“百人计划”、“楚天学者计划”人选等省级人才达到150人左右;新增国家级创新团队2-3个、国家级教学名师2-3人,省级创新团队3-5个、省级教学名师10人以上。

    (三)一流学科建设工程

    凸显学科在学校事业发展中的龙头地位,实施一流学科建设工程,提升学科内涵,带动学校发展。

    1.基本思路

    紧紧抓住国家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以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长江经济带”规划布局、武汉市“大学之城”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不断优化学科类型和布局结构;以学科群建设为抓手,促进学科集群发展,培育新兴学科增长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驱动,推进学科分类建设;坚持“雕琢文化精品,潜心原始创新,聚焦转化应用,致力学科引领”的发展理念,提升优势创一流、打造特色促发展,全面提升学科整体实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服务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2.主要目标

    通过实施一流学科建设工程,使学科结构进一步优化,学科交叉融合互促不断深化,学科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明显提高。着力打造2-3个国际一流行列学科、2-3个国内一流行列学科,7-10个国内有影响的学科、15个特色鲜明并在各自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学科。大力引导和支持工科、应用性文科办出特色和水平,不断增强服务湖北“率先、进位、升级、奠基”发展目标的能力,努力推进学校向“国内百强高校”迈进。

    3.重点内容

    ——推进学科分类建设,按国际一流学科、国内一流学科、国内有影响学科分层次推进建设;

    ——实施学科群建设工程,按照“1个主干学科和3-5个支撑学科”模式组建省、校两级学科群;

    ——构建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存量学位授权点结构;依据国家与湖北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积极谋划学位授权点立项建设,适当扩大学位授权点增量;实行研究生招生指标动态分配制度;

    ——实施本硕博贯通培养的“十年树人计划”,推进高水平学科建设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相统一;

    ——构建绩效导向投入机制,强化绩效管理。

    专栏五  一流学科建设工程

    项目1:学科群建设计划

    以学科群建设为抓手,促进学科群内部学科联动、集成、交叉、融通、形成主干学科引领发展、支撑学科聚力发展的新格局和学科交叉领域进前沿、融通领域创一流的新局面。以绩效为杠杆,突出建设实效,采取按对ESI学科年度贡献度或社会应用服务影响力或者依据学科建设年度绩效考核评分,实行建设经费在学科群内学科之间动态分配,构建绩效导向投入新机制。在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中建设“高水平学科人才队伍建设特区”,在人才引进、人员聘用与管理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赋予学科负责人更大的权力,实施更加灵活的人才引进与团队建设办法。

    项目2:学位点结构优化计划

    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统筹开展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合格评估与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工作,撤销与学校发展战略不相适应、创新水平不够、培养质量不高、生源严重不足、就业率低的学位点。面向国家与湖北社会经济发展,开展立项建设,力争在国家新一轮学位授权审核增列中新增一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领域)。

    项目3:学科建设分类推进计划

    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统领,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为导向,按国际一流学科、国内一流学科、国内有影响学科分类分层推进建设。各类学科根据实际分别确定发展定位,选定国际或国内追赶的标杆,设定建设目标,明确建设任务。全面梳理教学科研人员的研究领域,按一级学科明确学科归属,形成稳定的专职学科队伍。采取按归属学科进行考核的办法,促进学科成员主动面向学科发展规划开展科研工作。根据学科发展定位、发展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实施研究生招生指标动态分配办法。

    项目4:学科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计划

    学校成立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学科群实行首席负责人负责制,建立学科(方向)负责人联席会议制度。学科群组建学科(方向)的建设与管理实行院长负责制,对于组建学科分属多个学院的,明确责任学院与协作学院关系,责任学院院长为第一责任人,责任学院与协作学院组成联合小组对学科建设工作进行共同管理。制定学科负责人的选聘与考核办法,明确学科负责人的责、权、利。

    4.具体指标

    ESI学科学校整体排名进入全国高校百强,ESI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达到2-3个,在全国学科评估排名进入前30%或前20名的学科2-3个、排名居30-50%的学科达到7-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增加到1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工程领域)增加到50个。

    (四)科研实力增强工程

    重视科学研究对高质量人才培养、一流学科建设和学校综合实力提质进位的全面支撑作用,大力实施科研实力增强工程。

    1.基本思路

    坚持“追本溯源、善于转化、创新驱动、服务发展”的原则和要求,积极自主地面向揭示自然现象、社会规律、技术进步的原创探究,面向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紧紧围绕学术探新、产业升级、社会治理、科技应用和决策咨询等,以提升学术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高层次平台基地创建、学术领军人才引进和创新团队建设为重点,以创新科研管理体制机制为保证,以承担重大科研项目、推出重大科研成果、获评重大科研奖励为标志,推动科研工作核心指标进入全国高校前列,科研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2.主要目标

    围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等五大类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以及面向社会经济发展的技术研发转化的重大推广应用项目,实现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突破,获得高水平的标志性研究成果和国家级重大奖励;科研整体实力居于国内省属高校前列,部分研究领域达到国内领先、国际知名,为学校提质进位提供强力支撑。

    3.重点内容

    ——创新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健全以服务为主的科研机构与平台、成果转化与奖励、经费绩效管理、信息化管理等系列制度,完善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与考核体系;

    ——加大现有科研平台(智库)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科研资源获取能力;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整合资源,高起点谋划建设新平台;大力促进多学科深度融合,推进形成若干有集成优势的智库研究平台,着力打造高水平研究智库,力争实现国家级智库突破;

    ——加大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成果奖励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力争承担大项目、推出大成果、获得大奖励;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构建校内外成果转化供需平台联动的长效机制,深化校企校地合作;

    ——引进与培育相结合,造就学术领军人物,组建科技创新团队;

    ——改革科研组织模式,找准研究方向,设立专门科研机构和专职科研编制;积极组织开展学术讲座活动,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塑造学校科研品牌形象。

    专栏六  科研实力增强工程

    项目1:重点重大项目培育计划

    依托具备一定基础和特色优势的研究方向和团队,加强学科交叉融合,遴选和培育8-10个国家级重点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培育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积极扶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项目,力争取得新突破。建立预评审预答辩机制,提高项目申报质量和资助率。争取以主要参与单位承担国家级重点、重大项目。

    项目2:高水平研究平台构筑计划

    组建校级高水平研究平台和跨学科科研机构,做好已有创新平台的“争优进位”。整合力量、凝练方向、汇聚优势,科学规划、布局学校的重点建设平台。遴选发展状况好、发展潜力大的平台,给予10-50万元/年平台运行经费支持,力争国家级平台早日取得突破。

    项目3:国家级奖励提升计划

    以重点重大研究项目为依托,加大重大成果的培育力度,积极谋划省级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和自然科学奖,为申报国家级奖励奠定基础。力争水稻育种等成果早日取得国家科技奖励的突破,继续培育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项目4:标志性成果引领计划

    做好标志性科研成果的挖掘、总结、凝练和培育,建立数量和质量并重、以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为重点的科研成果培育体系。加大对高水平论文、学术著作、成果鉴定、重大专利技术等标志性成果的奖励力度。鼓励申报专利等知识产权保护,大力提升专利申请数量。实施重大研究成果定期发布制度,扩大成果影响力。

    项目5:科技人才和科研创新团队培养计划

    对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进行重点培养,给予科研配套支持,力争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零的突破。培育若干有重要影响和持续发力的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力争实现教育部创新团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的突破。注重人文社科领军人才培养,构建学术带头人学术引领能力建设长效机制,构筑以中青年学术英才为主体的人文社科人才方阵。

    项目6:产学研合作深化计划

    组建产学研联盟,共建校企联合研发中心,确保横向经费上台阶。构建校内外成果转化供需平台联动的长效机制,推动科技原创成果出效益。加快融入先进装备科技体系,确保先进装备科研规模快速增长。

    项目7:新型智库提升计划

    加强与国家部委、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打造高水平研究智库,力争国家级智库取得重大突破。发挥多学科优势,形成若干有集成优势的智库研究平台。选择国家和湖北关注的战略性领域,策划建设若干新的智库机构。积极营造良好环境,鼓励更多优秀人才参与决策咨询,吸纳青年教师参与研究,为智库提供人才储备。

    项目8:科研体制机制创新计划

    建立并完善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分类管理的科研考核体系。修订科研奖励办法,重点奖励有显示度和标志性的成果、重大重点项目等。实施科研绩效管理,突出目标要求和结果导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分类科研评价。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科研经费使用管理规定,激活教师科研工作热情。

    4.具体指标

    到“十三五”末期:累计科研项目经费8-10亿元、各级各类纵横向项目2000项以上;新增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或智库1-2个,力争实现国家级科技平台的突破,新增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研究基地7个,新增国家级和省级工程研究中心4个;力争以主持单位获国家级科技奖励1-2项、以参与单位获国家级科技奖励3项,获教育部社科奖励3-5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5项、社科奖励15-25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不少于2900篇、高被引论文累计达30篇,争取在ScienceNature国际顶级学术刊物或相关学科领域公认的顶级刊物上发表原创性论文;申请专利等1500项以上应用技术和智慧设计转化业绩居湖北高校前列;力争实现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的突破(不包括引进)、新增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

    (五)国际合作深化工程

    实施国际合作深化工程,是进一步提升办学国际化水平和开放程度,扩大学校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战略举措。

    1.基本思路

    遵循务实有效、互惠互利的原则,面向国际国内一流学科、国内有重要影响学科、重要科研平台,以获取和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目的,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交流与合作层次,丰富交流合作实质性内容。

    2.主要目标

    学校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国际交流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稳定的高水平的国际合作人才培养项目、科研项目取得重大进展;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水平和层次进一步提升;留学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层次明显提高。

    3.重点内容

    ——积极拓展在校生出国(境)渠道,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推进与国际知名大学的合作与交流,探索专业国际认证;

    ——通过各类海外培训计划,丰富教工队伍特别是青年教师队伍的海外研学经历,利用各类引智项目,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优秀人才;

    ——调整对外交流地域和国别结构,加大各类来华留学奖学金的招生宣传力度,申报湖北省外国留学生预备教育基地,扩大提高留学生教育规模、层次

    ——拓展孔子学院布局,提升孔子学院办学质量,完善管理、教学人才的遴选、培养和管理机制;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建设,加大国际科技合作力度。积极支持中华学术外译项目。

    专栏七  国际合作深化工程

    项目1:学生国际化能力拓展计划

    加强宣传和引导,激发学生出国(境)的意愿,拓展学生出国(境)渠道。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探索专业国际认证。实施国际化/复语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打造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掌握两种及以上外语,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组织人才、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和国别/区域问题研究人才。支持学生参与国际学科竞赛。

    项目2:教师国际化水平提升计划

    制定实施教师海外学术休假制度,鼓励和支持教师在高水平学术、行业组织任职,担任国际期刊编委,参加重要国际学术会议,提升教师队伍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充分利用各类公派出国项目,实施各类专项海外培训计划,丰富教师队伍特别是青年教师队伍的海外经历,逐步提升管理人员的国际化水平。通过各类引智项目,面向海内外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聘请高质量外语语言教师和专业外籍教师。

    项目3:“留学湖大”计划

    调整对外交流的地域和国别结构,加大对重要留学生来源国的招生宣传力度,开发多语种宣传界面和留学管理信息平台,吸引更多自费留学生来校学习。通过各类奖学金项目,鼓励国际学生联合培养,扩大留学生规模。推进学历教育英文课程体系建设,完善预科生和短期访学教育体系。举办各类校园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营造多远校园文化氛围。

    项目4:孔子学院品牌建设计划

    积极申报增设孔子学院/课堂,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立足四洲(南美、北美、欧洲、亚洲)的全球性布局。加强已有孔子学院/课堂的建设和管理,提升举办质量和海外影响力。完善中方院长、汉语教师、汉语教师志愿者的遴选、培养和管理机制,建立管理和教学人才库。改编和新编汉语教学和中华文化本土教材,形成适应不同人群、不同层次汉语学习需求的教材和教学资源体系。推进与合作院校的各类交流与合作。

    项目5:国际科技合作计划

    加强与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校级实质性合作研究平台建设,引进国外高水平研究团组,申报各级重点实验室、实验中心、引智基地,打造国际知名科研平台。支持各学科积极争取和举办有影响、高水平的国际会议,进一步加大对在高水平国际期刊发表成果和申请国际专利的支持力度,产出一批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双边、多边和区域性的国际科技合作,争取并承担国际框架和国际组织的科研项目,加强与国外著名高校和大型企业的科技合作。积极发挥我校对巴西及拉美、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研究的相关优势,扎实推进区域/国别研究基地的巩固、申报与建设工作。

    4.具体指标

    到十三五期末:来华留学生规模达到1000人;赴国(境)外交流学习的在校学生达到1200人;与30所世界500强高校建立稳定的有实质性项目支撑的合作关系,共建2-3个合作研究平台、组建1-2个联合学院、国际认证专业1-2个、国际科技合作项目5-10项;赴国外高水平大学访学一年(含)以上的教师每年50人;聘请世界500强高校50名以上知名学者担任客座教授;聘请外籍专家50余人;围绕我校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重点,主办国际及海峡两岸高水平学术会议10次以上;获批各类引智项目20项;孔子学院(课堂)学生人数5000人以上。

    (六)智慧校园创建工程

    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建以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教学为核心的智慧校园,更好地服务教学、服务科研、服务社会。

    1.基本思路

    以完善校园信息化设施条件为基础,以确定智慧校园体系结构、信息及应用标准为切入点,以建设数据中心、整套校园信息管理系统为核心,以健全网络安全体系为保证,推进数字校园智能化转变,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2.主要目标

    不断完善校园网络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重点推进校内应用服务的整合、深化应用及教学资源建设;构建以“云服务”为核心的资源数字化、应用集成化、传播智能化的信息环境,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科研深入融合;全面提升师生的信息化素养,同时建设稳定、高效的信息化管理运行机制;努力建设成一个集成度高、具有时代特征、富有学校特色、符合学校实际的现代信息化体系。

    3.重点内容

    ——通过云计算、虚拟化、大数据分析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整合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应用系统,改变学生、教师和校园资源相互交互的方式,提高应用交互的明确性、灵活性和响应速度,逐步实现智慧化服务和管理的新型模式;

    ——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构建学校网络互动教学资源平台,丰富信息化教学应用,着力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自主学习能力,努力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模式创新;

    ——制定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建立信息化建设规范和标准体系,保障学校信息化建设有序健康发展。

    专栏八  智慧校园创建工程

    项目1:“一站式”办事大厅建设计划

    通过信息化推进我校服务创新,重新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服务体系、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各项管理事务,创新行政服务模式,提升校务管理水平,体现“以生为本、以师为先”的办学理念,实现“一站式服务,办事一表通”。

    项目2:移动信息服务平台构建计划

    加快移动信息服务平台构建,打造“多种应用关联,贴近用户使用”的移动应用综合平台,同时有针对性对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提出分析和建议,以更加智能的方式贴近用户,为师生提供优质、便捷、安全的虚拟校园环境。

    项目3:智慧云大数据平台建设计划

    建设一个设备集中化、资源虚拟化、部署标准化和管理自动化的智慧云大数据平台。为智慧校园“大数据”及“物联网”应用提供支撑,利用数据挖掘、大数据统计与分析等手段为动态监管和评估决策等提供服务。

        4.具体指标

    到“十三五”末期: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优化网络结构,保障网络稳定,完成无线网全覆盖;提供云计算、云存储和带宽等资源服务;搭建和完善云端个人空间服务系统,面向全校师生员工,提供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网络教学空间和和网络办公空间;建立“一站式”虚拟办事大厅;建立以大数据为基础的评估与决策平台;建设基于云的教学环境和数字化学习资源库;构建学校统一的“慕课(MOOCs教学中心”(含录播教室和录播平台)、建设一批符合国际共享内容对象参考模式”(SCORM 标准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库、实验教学资源库,促进优质学习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数字化校际交流课程,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完善教学资源的版权管理,推动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环境。

    (七)大学文化引领工程

    实施大学文化引领工程,是学校突出核心价值追求、树立文化品牌、彰显独特精神品质、培养优秀人才的长远大计,是争创一流、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1.基本思路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坚持传承学校优秀历史文化,以弘扬“日思日睿、笃志笃行”校训文化精神为核心,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作风,引领人才培养、引领学术发展、引领社会服务为目标,以文化载体、文化品牌、文化成果和校园人文环境建设为重点,推进大学文化建设。

    2.主要目标

    通过实施大学文化引领工程,全面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形成浓厚的大学文化氛围、独特的大学文化品位、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产品、富有自身特色的文化载体、能反映大学精神的文化品牌。形成健康向上、格调高雅、蕴含特质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学术文化和环境文化。

    3.重点内容

    ——突出精神文化的引领作用、制度文化的导向作用、学术文化的创新作用、环境文化的熏陶作用、行为文化的示范作用、形象文化的认同作用,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作风;

    ——加强文化名人、文化著作、文化课程等文化品牌建设,打造系列校园文化品牌;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校史馆、体育馆以及校园景观等文化载体建设,完善多样化的校园文化设施;

    ——加强校报、广播台、电视台、校园网、新媒体、文化刊物等文化媒体建设,营建成体系的校园文化阵地;

    ——加强艺术、体育、科技、学术、社团等文化活动建设,推出一批文化成果。

    专栏九  大学文化引领工程

    项目1:“湖大精神”引领计划

    开展全校性教育思想大讨论,进一步凝练和明晰办学理念,梳理办学思想,努力形成共识。加强对学校大学精神的挖掘、总结、培育和践行,在遵循和发扬“日思日睿、笃志笃行”校训与“习坎”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湖大精神”的内涵,完善其结构体系。

    项目2制度文化优化计划

    完善现代大学管理制度。以《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章程》为主线,推进依法办学和依法治校。构建民主管理文化。健全学校典仪制度,树立学校活动的庄重典雅形象。构建制度执行文化,加强各项重要规章制度的宣传,畅通制度传达、周知渠道坚持刚性执行与柔性协调相结合,约束与激励相结合,执行与教育相结合,增强制度执行实效。

    项目3:学术文化繁荣计划

    活跃学术文化,浓厚学术氛围。广泛开展学术活动,积极举办高端学术论坛,办好校内各种学术讲座和沙龙,着力打造学术文化活动精品。继续办好《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学报》等学术刊物,不断扩大其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倡导“兼容并包、交叉融合”的学术氛围,鼓励学科间的交流互动、协同创新。滋养“尊崇学术、尊重学者”的风气,积极宣传学术活动、学术成果和学术人物。

    项目4:环境文化熏陶计划

    实施学校声誉提升计划,从培育高素质学生、建设高水平师资、营造高品位软环境等渠道,在社会上树立学校的良好口碑和声望。加强爱校荣校教育,着力增强师生、校友珍视和维护学校声誉形象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学校对外宣传和公共形象展示。建立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视听形象识别系统 (UIS)。进一步完善校园建设规划,使学校风景更加优美、功能分区更加合理,逐步建设“绿色生态校园”、“花园式校园”。保护好早期建筑物、文化景观,使其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选择合适地点,建设若干与校园环境相融合、彰显大学精神与办学理念的文化景观、专题性纪念雕塑等,增加文化长廊、小品园地等公共艺术作品,着力打造高层次、高品位、精细化的文化校区。

    项目5:文化阵地筑基计划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进”工作,大力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极开设通识课程、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不断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坚持健康有序发展的理念,努力把社团建设成为师生培养兴趣、健康成长的家园,提高能力、拓展素质的平台,构建和谐、活跃文化的舞台。发挥国家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中华文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优势,积极推出高端文化活动。支持“思睿讲坛”等平台的发展,鼓励开辟、开办各类健康有益的文化阵地、论坛,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新媒体的建设、应用与管理,丰富网络文化活动,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提升文化传播能力。充分发挥掘图书馆、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的文化育人功能,积极推进数字化建设,提升信息资源管理、推广水平,强化图书、档案、资料的文化传承及教育服务功能。

    项目6:文化品牌培育计划

    持续推进“一院一品”方略,继续鼓励学院结合自身历史和学科特点,发展特色文化项目,形成别具一格的学院文化。继续深入开展“基层党建创新项目”、“道德建设月”、“党风廉政建设文化教育月”、“书香琴园、文化育人”等主题文化品牌活动,发展好足球队、龙狮艺术、女子保龄球等文化体育团体(队),不断培育新的成果,提高学校文化品牌影响力。支持特色品牌文化活动的发展,大力推广、宣传各类文化先进典型、优秀成果。

    4.具体指标

    到“十三五”末期: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大学文化。举办有特色有影响的文化活动100场,获省级以上文化活动奖项30项;重点建设文化社团100个,其中省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社团10-20个;打造省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文化品牌10个,建设文化课程20门,出版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文化著作5部以上;在优良校风培育、湖大精神塑造上有更大进展,师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意识进一步增强;文化育人、文化强校作用更加凸显,师生文化素养明显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六、保障措施

    为保障“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实施,学校将采取科学、协调、持续、有效的措施推进规划目标实现,确保规划任务落实。

    (一)加强党的建设,着力发挥党建思政促进力作用

    学校党建工作的核心任务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确保学校党的组织和党员师生的先进性。“十三五”期间,按照中共湖北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对高校领导的若干意见》要求,建立和完善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体系,改进学校基层党的组织建设架构,增强党的组织建设实效发挥党员师生的办学凝聚力。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体系,切实提升广大党员、干部思想和作风的先进性。着力推进党建工程项目库建设,打造若干有力促进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在湖北地区和全国高校有重要影响的党建工作品牌。

    贯彻立德树人,强化教职工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十三五”期间,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和建设为引领,以丰富的教师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载体,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阵地,使师生在教书育人、学习成长的全方位全过程中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教师职业使命感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释放。

    (二)加强干部建设,着力发挥干部队伍执行力作用

    落实党的干部政策和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要求,努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按照“能谋善断、能干善治、能征善战、能识善任”等要求,坚持结构服从功能,重视班子成员知识结构、领导经验、工作经历和性格气质优化互补,着力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集体,不断增强领导班子整体功能。深入推进“青年干部成长计划”,健全优秀年轻干部常态化遴选、培养、任用机制。重视实绩,把多岗位管理或专业实践锻炼作为发现、考察和培养干部的根本途径。进一步优化中层干部履职尽责考核工作,变“以人考人”为“以事察人”,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真正以考核促履职、以考核强作为。

    (三)推进综合改革,着力发挥改革引领破解力作用

    “十三五”期间,学校围绕战略目标任务的实现,坚持问题导向,按照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公平正义、更加开放的要求,着力实施好湖北省“两市两校”改革部署的“综合改革试点工程”,除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科技创新与服务等专项规划涉及到的方面之外,重点推进三项改革。

    ——建立和完善先进而科学的现代大学制度,优化大学治理结构模式和体系。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整体设计,逐步推进,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着力解决好学校与政府、与社会各界各行业的和谐关系,协调好学校内部党委与行政、行政与学术、学校与学院的权责关系,建立科学、民主、自由、效率的现代大学制度。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体系、规范各种权力分配与制衡、注重民主监督与社会参与,建立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和中心突出、责权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内部治理模式。以推进《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章程》实施为引导,健全科学、规范、务实的管理制度保障体系。

    ——深化优化人事管理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人尽其才、效率优先、目标激励、优劳优酬的原则,按照国家事业单位干部人事管理、分配制度改革等文件精神,全面深化分级分类的教师岗位聘用制度改革、管理干部职员制度改革、多元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充分发挥教职员工的办学积极性和创造性。

    ——切实推进财务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办学经费和存量资源的办学效率,调整宏观预算规划结构,强化和完善预算管理和绩效评价机制,按照事权、财权相适应原则划分校院两级财力,遵守财务规则纪律,扩大学院财务自主权,强化学院财务统筹力度。

    (四)争取政府支持,着力发挥政策支撑推动力作用

    借助“省部共建”平台和机制,争取教育部在教育综合改革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试验区和培养基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高端人才项目、人文社科基地、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布点等方面的指标倾斜和政策支持。

    借助“两市两校”综合改革试点,进一步巩固学校在湖北省等学校中的优先发展地位,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对学校在办学自主权、招生制度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科研管理和评价体制改革、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借助学校现有的学科和学术优势,增强与各级政府沟通、交流、合作的能力,创新体系化的校企、校地合作模式,争取地方政府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给予学校发展资金上的支持。

    (五)优化办学功能,着力发挥功能协调催化力作用

    依据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专业布局点多面广、建设任务繁重的特点,面对新的高等教育改革形势,学校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根据学科专业内在联系和学校发挥社会功能需要,科学梳理学科专业的特点、性质、基础、作为,优化学科专业关系、调整院系设置结构,摒弃小而全、大而泛的思路,明确各学院、各学科专业发展定位和战略重点,各扬其专、各展其长。

    统筹谋划,缜密论证校区功能的划分与衔接。“十三五”期间,根据国家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的现实和各项改革形势以及学校自身功能发挥需要,以武昌本部为核心功能校区,其他校区分别建设为职业教育发展、本科教育改革、创新创业实践的特色功能区,整体规划4个功能区的建设发展布局。

    进一步协调办学主体功能与其他联合、挂靠等辅助功能的关系。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核心,以多层次多形式服务社会为重点,突出中心,合理部署各种办学要素,积极寻求有力的社会支持与业界深度合作,延伸办学功能。逐步规范、控制、淘汰和剥离与学校主体功能发挥不相宜、影响学校提质进位发展的其他办学附设形式。

    (六)筹措经费、盘活资产,着力发挥资源配置支撑力作用

    认真分析学校财务收支结构,开源节流,增强学校自身筹资能力。利用政府财政拨款新机制,争取各类专项经费。推进教育发展基金会的市场化、规范化运作,提高基金会筹资能力。实现年均办学经费增长率5-8%。分步骤、有重点地设计调度方案,在实现2010-2020年教职工“收入倍增计划”目标前提下,突出并优化办学经费预算的事业发展结构,让事业发展和办学效益提高给师生带来更大的可持续的成就感、获得感、安全感。

    推进并激活学校存量国有资产的增效作用。统筹利用各类经营性资产和服务性资产,全面推进经营性资产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市场化运作,创新资产经营管理模式,提升经营性资产对学校办学经费增长的贡献度。改革公共服务性资产配置和管理服务机制,建立房屋、资产使用绩效考评与制约机制。切实提高经费和资源在学校建设发展中的效率和满意度

    (七)强化实施与诊断督察,着力发挥机制保障力作用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领导与组织体系,成立规划实施领导小组,负责规划实施的顶层推动,阶段考察。领导小组下设协调办公室,负责规划实施推进和检查落实。

    实行重大战略目标任务分级分工。加强战略目标任务分解与协同,一级重大目标核心任务由校领导负责推进,二级重大目标核心任务由牵头部

     

    门主要负责人推进。责任到岗,不因人事调整而改变,建立重大机遇丧失或严重工作失误负面清单和责任追究机制。

    组建发展规划咨询与督察专家委员会,分别在启动、中期和末期进行实施过程诊断评估、对标考核。

     

    附件:1.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十三五”人才培养专项规划

    2.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十三五”教师队伍建设专项规划

    3.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专项规划

    4.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十三五”科学研究专项规划

    5.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十三五”办学国际化专项规划

    6.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十三五”信息化建设专项规划

    7.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十三五”文化建设专项规划

    8.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十三五”校园建设专项规划

     

     

    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学校办公室

    201610 24 日印发

     

           校对:高桂林

     




    版权所有 © 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中国)责任有限公司 2016 -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政编码:43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