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官网
  • |
  • 加入收藏
  • 主动公开
    关于印发《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十三五”人才培养专项规划》等8个专项规划的通知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3-10

    关于印发《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十三五”人才培养专项规划》等8个专项规划的通知

     

    校内各单位:

    《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十三五”人才培养专项规划》等8个专项规划已编制完成,现予以印发。请各学院依据专项规划进一步修订完善学院规划,各职能部门和直属单位围绕专项规划部署扎实工作,落实专项规划的各项任务。

    附件:

    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十三五”人才培养专项规划

    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十三五”学科建设专项规划

    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十三五”科学研究发展专项规划

    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十三五”师资队伍建设专项规划

    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十三五”办学国际化专项规划

    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十三五”教育信息化专项规划

    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十三五”文化建设专项规划

    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十三五”校园建设专项规划

     

    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

    一七年二月二十二日


     

    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十三五”人才培养专项规划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教育教学是学校的首要职责。“十二五”以来,在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人才培养工作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突破,改革取得了新进展,发展呈现出新态势,质量实现了新提升,比较优势进一步巩固和增强。

    一、发展基础

    (一)“十二五”主要成就

    一是发展方式进入内生增长期。“十二五”期间,本科招生规模稳中有升,普通本科在校生人数从2010年的1.47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1.77万人,增长20.4%;本科生毕业率、学位授予率保持在98%以上,就业率稳定在92%左右。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研究生人数从2010年的3 440人增加到2015年的4 762人,增长38.4%;其中,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从2010年的 250人增加到2015年的527人,占当年总招生人数的比例从2010年的25.9%增加到2015年的45.5%,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研究生并重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研究生就业率稳定在90%左右。来华留学生规模稳定增长,累计接收和培养各类留学生750人次,比“十一五”时期增长110%。学历教育规模保持稳定,学历教育类在籍在校生13 400余人。

    二是学科专业进入优化升级期。“十二五”期间,学科专业实现除军事学外的哲、经、法、教、文、史、理、工、农、医、管、艺等12个学科门类全覆盖。获批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自主增设2个目录外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新增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自主增设5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获批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截至“十二五”末,共有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41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145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涵盖35个领域(方向)。工商管理硕士获批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本科专业由2010年的66个增至2015年的77个。获批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湖北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6项、“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11项、“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项目1项、中外合作办学本科及以上项目3个。

    三是体制改革进入创新突破期。“十二五”期间,学校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教师荣誉制度,组织评选年度“教学名师”和“本科教学质量优秀奖”,激励教师投身本科教学。建立多元化的两次选拔和定期淘汰机制,开展国家基地班、学业优秀生、楚才学院等具有学科专长或创新潜质的拔尖创新学生选拔。共对611名优秀本科生实行导师制培养,推荐779 名优秀应届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其中268名优秀应届毕业生带计划免试攻读“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和知名科研院所研究生。与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建立本科生合作培养机制,每年选派优秀学生到知名高校修读本科专业课程。成立通识教育学院,构建知识学习和个性修养、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已有四个年级10 553名学生接受通识教育。利用有机化工新材料、生物资源绿色转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等校内高层次科研平台,为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优质条件,建立和完善学科、人才、科研三位一体协同创新培养模式。建立招生指标分配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学科专业建设、师资条件、生源质量和就业情况等对学院招生计划进行动态管理。推进学科性学院本科教学与研究生教育目标考评,突出过程管理,强化学院教学质量主体意识。引入第三方调查机构,对毕业学生发展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及时反馈人才培养信息。

    四是培养模式进入深度推进期。十二五”期间,修订实施2013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完善课程设置、学分安排、教学环节,突出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专业教育过程中的创新创业教育。大力实施双学位、第二专业学士学位、专业转换(分流)、提前毕业等个性化人才培养,每年有400名左右学生获授辅修双学位,有约8%的学生转换到相应的学科专业。全面修订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推动学术学位研究生按一级学科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以职业胜任能力为导向培养。启动“十年树人计划”,探索实施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设立高水平研究生学位论文培育项目,其中博士学位论文培育项目13项、硕士学位论文培育项目77项。设立一学期和一年期学生交换、联合培养、合作办学、海外志愿者、短期游学、暑期社会实践等各类出国(境)项目30余个,共派遣666名学生出国(境)学习实习。选拔和组织学生参加“湖北高校优秀大学生海外游学计划”,共选派53人赴海外游学。设立研究生游学访学、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资助项目,共有150余名研究生赴境外交流学习、联合培养。实施“学生自育工程”,实行校、院、研究生导师三位一体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成立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学业指导中心,建立学风巡查、学业预警等制度。

    五是教育质量进入稳步提高期。“十二五”期间,“本科教学工程”建设成效显著,新增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2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入选教育部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工作单位,生物学与理论经济学2个一级学科入选课程试点建设学科。获批省级人才培养改革试点项目1个。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10项,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84项(含研究生5项)。入选“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新增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新增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新增省级实习实训基地3个、省级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1个;获批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1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7个。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51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22项。获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38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27项。1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8篇学位论文获省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5篇学位论文获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417篇毕业论文(设计)获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设计),获奖率占毕业生总数3%左右。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得国际奖3项、国家级特等奖15项、其它省级及以上奖励765余项,获奖人次884,参与学生人数超过8 000人。

    六是人才队伍进入有效集聚期。“十二五”期间,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充分利用国家和湖北省政策、平台,加强师资队伍培养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基本建成了结构较为合理、规模适当、素质优良、具有发展潜力的教师队伍。师资规模适度增长,专任教师人数由2010年的1 004人增至1 150人,生师比为201。师资结构进一步优化,高级职称教师由2010年的464人增至680人,占总人数的59.1%;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由2010年的360人增至600人,占总人数的52.2%;非本校毕业的教师由2010年的682人增至906人,占总人数的78.9%;年龄在45岁以下的教师由2010年的633人增至748人,占总人数的65.1%。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具有国外研学经历的教师由2010年的165人增至346人,占总人数的30.1%。国家级人才项目实现零的突破,“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千人计划”青年人才、“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各有1人入选;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0人入选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7人入选湖北省“百人计划”,24人入选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3人获评湖北教学名师,1人获评湖北名师工作室主持人;20人被评为校教学名师,38位教师获得校本科教学质量优秀奖;近百名青年教师参加省、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并获奖。完善导师遴选、聘任和招生申请审核制度,优化研究生导师队伍结构。导师数量由2010年的451人增至652人,增长44.6%,其中博士生导师122人、硕士生导师530人;博士生导师中年龄在55岁以下的教师92人,占总人数的75.4%

     

    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十二五”人才培养核心指标现状

     

     

    办学规模

    总规模

    25000余人

    本科生

    17734

    研究生

    4762

    留学生(累计)

    750人次

    成教自考生(累计)

    13400余人

    学科

    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

    5

    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36

    专业

    总数

    77

    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1

    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6

    省产业计划项目

    11

    省英才计划项目

    1

    省级人才培养改革试点项目

    1

    中外合作办学本科及以上项目

    3

    课程与教材

    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1

    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14

    教育部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

    2

    国家级规划教材

    3

    平台基地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3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2

    省级实习实训基地

    3

    省级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

    1

    省级研究生创新基地

    1

    省级研究生工作站

    7

    教师队伍

    国家级教学名师

    1

    省级教学名师

    3

    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1

    培养质量

    本科就业率

    92%

    研究生就业率

    90%

    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

    10

    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84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

    1

    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8

    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55

    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

    417

    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

    38

    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273

    省级科技创新和学科竞赛奖励

    783

     

    (二)“十三五”面临形势

    1.五大发展理念提出新要求。创新发展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教育教学方法,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协调发展要求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类型结构,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绿色发展要求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厚植良好教育教学生态。开放发展要求加强科教结合、产学融合和国际化联合培养,把更多社会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共享发展要求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2.经济方式转变产生新需求。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正由高校为主导的供给驱动变为行业企业为主导的需求驱动,必须认真研究产业结构和社会职业变化导致的人才需求和就业市场变化,推进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规格,调整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效果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契合度,增强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3.现代科学技术催生新变革。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课程体系、教学和学习方式产生重大影响。必须在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设计方面体现前瞻性、系统性和实用性,为学生应对科技变革做好知识和能力储备。必须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必须创造性地运用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4.教育对外开放提供新渠道。高等教育国际化促使师生资源和教学资源加速流动,必然伴随着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管理模式的跨国传播和融合。必须进一步拓展国际视野,推动对外合作交流,汇聚育人资源,借鉴吸收教育发达国家的先进培养理念和模式,引进国际化课程、教材和课件等教学资源,巩固并发展一批全球化教育项目,探索与国外一流大学新的合作模式。

    5.高教发展方式呈现新变化。当前高等教育资源供求关系已经从“短缺”走向“短缺与过剩并存”,正处在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折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迫切。只有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内涵建设的核心,不断增强优质资源的供给能力,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需求,才能提高学校的生源吸引力,实现由“以量谋大”到“以质图强”的转变。

    6.高教综合改革推动新探索。我校是湖北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承担着包括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在内的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试点任务。同时,学校身处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格局,在招生计划分配、优质生源、校企合作、就业发展等方面呈现全面竞争态势。学校自身的综合改革以及所面临的竞争压力要求先行先试,大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7.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新路径。国办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要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突破口,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时,有力牵引教育教学的全方位改革,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为经济提质增效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8.“双一流”建设带来新机遇。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建设任务。创建“一流本科教育”应当作为学校推进“双一流”建设的一项重大使命,通过加强教学资源、制度和文化建设,发挥名师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骨干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校人才培养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客观的问题和现实的差距,正面临着深层次的矛盾和绕不过的障碍。主要矛盾表现为人才培养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集中体现在“十重十轻”上:培养理念上重科学教育轻人文关怀,教师发展上重科学研究轻人才培养,专业设置上重学科利益轻社会需求,培养类型上重学术人才轻应用人才,培养机制上重校内培养轻对外合作,培养模式上重理论学习轻专业实践,教学方法上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质量监控上重事后检查轻过程监督,保障机制上重决策部署轻推进落实。认识和把握高等教育发展新常态,必须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坚持与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同向同行,立足优势,直面形势,转化劣势,做到观念上适应、认识上到位、方法上对路、工作上得力,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学校“提质、进位、百强”目标定位,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育人为主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创新为主线,切实落实人才培养的优先地位、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和教学建设的基础地位,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着力打造国内一流的本科教育、同类领先的研究生教育、世界认可的国际教育和社会满意的继续教育,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二)基本原则

    坚持总体设计,整体谋划。加强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顶层设计,统筹相关资源,设立项目支撑,明确责任分工,强化绩效评价,激发各类主体要素的最大效益。制定实施人才培养相关政策措施,探索实行多样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础与应用并行、通识与专业并进、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人才培养体系。

    坚持需求导向,服务面向。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导向,加快构建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先发展、传统支柱产业优化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等加快发展需要,与人才市场需求紧密对接的学科专业体系,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与契合度。

    坚持综合改革,系统推进。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观念的转变、标准的建立、质量的监控等方方面面。要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从学生招录方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师管理制度、内部治理结构等方面着手,系统推进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核心的综合改革,破解制约教育教学的主要矛盾和重大难题,鼓励不同学院、学科、专业争创一流。

    坚持立德树人,协同育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聚集多方创新要素,统筹利用校内校外两类资源,促进学校、企业、社会有机融合,教学、科研、管理有效整合,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和国际教育有序结合,构筑开放、集成、高效的人才培养联动机制。

    (三)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坚持“强化基础,提升能力,协同育人,分类培养”的理念,遵循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以改革创新为着力点、以全面发展和适应需求为落脚点、以提高质量为生命线“三点一线”的路径,实现人才培养核心指标进入全国高校百强行列,大力培养敢担当、善作为、能适应、可持续的高端应用型、交叉复合型、创新创业型人才。

    1.总体目标

    着力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端正个人品德修养,树立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意识。着力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建立起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把更多的社会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

    ——高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地。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学生更高质量就业为导向,围绕产业布局和行业规划,建立与现代产业体系高度契合、与人才市场需求紧密对接的学科专业体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配置“双师型”师资,培养一大批管用实用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园地。推进“四跨”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双专业双学位制、主辅修制、本硕博贯通培养和国内名校交流为主要内容的跨专业、跨学科/学位、跨学校、跨国家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一定数量的多学科渗透、多专业融合的交叉型、复合型人才。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高地。推进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和“6优”研究生教育,培养少而精、高层次的研究型、学术型人才;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创业人才。

    2.具体目标

    ——办学规模。2020年,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稳定在30 000人左右(其中,本科生20 000人,研究生6 000人,留学生1 000人,成教生、自考生3 000人),基本形成以本科教育为主、逐步扩大研究生教育、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开拓创新继续教育的人才培养层次结构。

    ——学科专业。学科门类实现全覆盖,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增加到10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增加到5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达到9个。本科专业合理布点,数量稳定在80个左右。新增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3个、省综合改革示范专业10个、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10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及以上项目达到5个。

    ——课程教材。建设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4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5-20门、校级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85门(含研究生5门)。新增教育部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2个,立项建设校级研究生精品课程50门。开设通识教育品牌选修课70门、研究生网络在线全校公选素质课3-5门、研究生跨学院跨学科通开课10门。国际化课程本科生达到5%、研究生10门。新增国家级规划教材3-5部,出版本科生教材50部(含通识教材10部)、研究生教材10-15部。

    ——平台基地。新增国家“卓越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项目2个、“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10个,建设校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试点班、试验班、基地班、产业班、试点学院)10个,新增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5个,新增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实习实训基地10个、校级实习实训基地20个,新增省级研究生工作站10个、省级研究生创新创业基地3个,立项建设校级研究生工作站、实习实践基地30个。建立现代远程网络教育平台,推进网络教育学院建设。

    ——人才队伍。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汇聚和中青年骨干脱颖而出的学术氛围、政策环境和事业平台,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学队伍。“十三五”末期,专任教师总数增加到1 700人,生师比控制在181,其中高级职称比例65%以上,具有博士学位比例70%以上新增国家级人才30人左右、省级人才150人左右;其中,国家级教学名师1-2人、省级教学名师3-5人、湖北名师工作室主持人3-5人。50岁以下的教师中,90%以上的学术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具备海外学习或交流经历。聘请外籍专家50余人。

    ——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实现充分就业,本科生就业率不低于92%,研究生就业率不低于90%,就业质量和满意度高。产生一批标志性的教学成果,获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成果奖15项、评选校级教学成果奖20项,获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10项(含研究生10-15项),立项建设校级教研项目230项(含研究生30项),新增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8篇、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60-70篇、湖北省优秀学士论文500篇,获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00项,获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50项,获省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和学科竞赛活动奖励1 000项。

    三、主要任务

    (一)优化结构,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性

    1.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完善各阶段各类型协调发展、有机衔接的育人机制,全日制在校学生总数控制在30 000人左右。稳步扩大普通本科招生规模,“十三五”末,全日制普通本科在校学生达到20 000人,着力培养适量的基础性、学术型人才和大量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促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到2020年,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规模达到6 000人,其中学术型与专业型硕士比例为11,博士研究生中本硕博连读、硕博连读比例达到50%,着力培养拔尖创新型、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鼓励有条件的学院申报一批中外合作办学本科及以上项目,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合作与交流,实现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提高培养国际学生的能力,“十三五”末,吸引1 000名国(境)外学生来校接受留学教育、开展学术研究,着力培养国际化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扩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范围,“十三五”期间,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的第一线,招收成教生15 000人、自考生5 000人,着力培养实用型、高端技能型人才。

    2.完善招生选拔机制。建立与社会需求、办学目标、学科优势、教学资源、就业质量等相适应的招生指标动态调整机制,按需确定每年的招生专业、学位点、导师及人数,招生计划向教学水平高、培养质量好的学院倾斜。结合学科专业特色,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方式,招收学业优秀、具有学科专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帮助学生制定个人成长目标和计划,促进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发展。加强通识教育,推进本科专业大类招生,实施学生分段、分类培养。优化研究生招生选拔模式,健全优质生源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硕士生选拔机制,不断提高优质生源率。推进博士生招生制度改革,加快建立以提高生源质量和扩大导师招生自主权为核心的博士生选拔机制。完善优秀人才攻读博士学位的选拔措施,逐步提高“硕博连读”比例。探索博士招生“申请-审核”制,注重专业基础、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察。

    3.推动学科专业调整。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构建有效的学位授权点进入退出机制。开展学位授权审核增列立项建设,面向国家与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新增一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领域)。统筹开展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合格评估与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工作,采取“撤一增一”的方式,撤销与学校发展战略不相适应,师资队伍不强、创新水平不够、培养质量不高、生源严重不足、在读研究生规模小、就业率低的学位授权点,增列符合学校发展定位、对接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培养质量好、办学效益高、有助于提高办学水平的学位授权点。强化专业服务产业发展导向,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对新型人才的需求,重点建设优势特色专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行业相关专业和服务民生专业。优化提升现有学科专业,理科类专业要注重“科教协同”,把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工科类专业要面向产业转型升级,加大校企共建力度,着力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适度发展经、管、法等人文类学科专业,培养社会发展急需的实务人才。开展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围绕培养方案、教学过程、教学方式、课程教材、教学团队、教学管理等进行改革。建立专业预警退出机制,从2016年起,除基础学科外,上年第一志愿报考率低于一定比例的专业,列入“预警专业”名单。连续3年列入预警名单的,实行专业退出。实行就业情况、招生计划、专业发展“三挂钩”,对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低于相应比例的专业,实行调减招生计划、隔年招生、直至停止招生。拓展与国际知名大学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开展专业国际认证,新增完成1-2个专业国际认证。

     

    专栏人才结构优化工程

    项目1   普通本科大类招生计划

    实施本科大类招生,除特殊专业外,按人文类、社科类、理工类、师范类、管理类、外语类艺术类、体育类等学科门类或专业大类进行招生,一年后再根据专业特质和学生特点进行分流,实施学生分段、分类培养。

    项目2   研究生优质生源拓展计划

    以提高生源质量为核心,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大力推进招收推免生工作,不断提高二本及以上生源率。推进博士生招生制度改革,完善优秀人才攻读博士学位的选拔措施,不断提高“本硕博连读”、“硕博连读”“提前攻博”的比例。加快建立以提高生源质量和扩大导师招生自主权为核心的博士生选拔机制,在二级教授中实行博士招生“申请-审核”的考核方式,注重专业基础、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察。

    项目3   学科专业动态调整与预警退出机制

    开展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根据学位授权点评估结果,采取“撤一增一”的方式,撤销与学校发展战略不相适应,师资队伍、科研项目与成果、人才培养质量等达不到基本要求,生源质量严重不足、就业率偏低的学位授权点,增列符合学校发展定位、培养质量好、办学效益高的学位授权点。除基础学科外,上年第一志愿报考率低于一定比例的专业,列入“预警专业”名单。连续3年列入预警名单的,实行专业退出。实行就业情况、招生计划、专业发展“三挂钩”,对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低于相应比例的专业,实行调减招生计划、隔年招生、直至停止招生。

    (二)加强建设,构筑人才培养支撑点

    1.重构各类课程体系。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搭建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建立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四级课程体系,打造由公共必修课、大类基础平台课、通识核心选修课、暑期实习实践组成的四大课程群。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以知识、能力和素养三位一体协调发展为取向,优化调整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类知识等四个模块的核心课程。设置跨学科的交叉复合型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实践教学课程比重,在人文社科类专业中建立个案分析、社会调查和实习实践等相结合的综合训练性开放课程,在理工科类专业中强化综合设计性、研究创新性专业实验课和设计课,推进校企共建实践课程。建立学历教育的学位课程体系。支持教师开设旨在增强学生跨文化理解力和国际交往能力的国际化课程,以及与学校国际交流项目相关的国际语言或非通用语言课程。通过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开设课程、聘请外籍教师授课等各种措施,切实提升英文课的质量和水平。建立35个以一级学科(覆盖本、硕、博)为基础,与国际接轨的全英文学位课程体系及相应的全中文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开发通识性创新创业公共课程、与创新创业密切相关的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课程。完善研究生课程体系,定期修订培养方案,加强课程体系的系统设计和整体优化,注重不同培养阶段课程体系的整合、衔接。定期修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完善与专业学位发展需要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2.集聚优质教学资源。启动实施“十三五”“本科教学工程”和“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重点推进学位点、专业、模式、课程、教材、师资队伍、质量体系、教学平台等方面的建设。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教育手段推进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共享,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校级在线开放课程。加强网络教学平台和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成立课程中心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大力推进“慕课”建设,“十三五”期间,按照建设一批、转换一批、购买一批、共享一批的思路,规划建设80门左右在线开放课程,推出一批创新创业教育在线开放课程。牵头成立湖北省属高校优课联盟,探索高校间教学资源共享和学分互认的有效途径。实施“百门名课工程”,遴选百门通识教育课程、百门专业核心课程、百门创新创业课程和百门实践训练课程进行重点建设。设立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专项经费,以一级学科基础课为重点,建设首批研究生精品课程,逐步将建设对象扩大到公共学位课、专业学位核心课程、综合素质课等。在精品课程建设基础上,建设资源共享课。建立学术英语网络教学平台,通过完善在线学习模块,扩展研究生在线学习形式,建立丰富的研究生在线学习资源库,不断满足研究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实施继续教育精品战略,以建设精品专业、项目和课程为龙头,构建国家、省、校三级立体式特色专业体系和优质课程体系。实施继续教育信息化工程,推进继续教育现代化。建立适应业务多样化的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体系,推行远程网络教学。推动教学内容更新,建立课程教学内容充分反映学科专业研究新进展、相关实践新经验、人的全面发展新需要的长效机制。实施“百部名教材工程”,推进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的教材建设,完善教材编写评价与激励机制,推出系列精品教材。组织学科带头人、行业企业优秀人才和创新创业指导教师联合编写创新创业教育重点教材。吸收和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管理模式和评价方式,引入课程、教材等海外优质教学资源。

    3.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瞄准国家级人才和团队项目,培育一批学科专业领军人才、青年教学骨干和高水平教学团队,资助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中青年教师和教学团队。加大外籍专业教师引进力度,聘请高质量外语语言教师和若干外教教授专业课程。建成省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大力开展教师培训、教学研究、业务咨询等活动。以学科为基础建立“名师工作室”,加强对教师教学理念、方法、技能以及职业规划、专业成长等方面的指导。切实发挥教研室、课程组或责任教授等基层教学组织(岗位)作用,促进教师教学从个体走向团队合作。健全老中青教师传帮带机制,夯实教师教学基本功。定期举办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和教学观摩课,推动业务研讨和经验交流。建立健全“内配外引、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实现校企互兼互聘,双向流动。实施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年度申请审核制,按学术专长进行研究生招收、课程教学资格审核,实现研究领域与人才培养领域相统一。实施“教学骨干教师海外培训计划”,加大教师国外访学研修支持力度,到 2020年,教学型、教学科研型教师队伍中具有国(境)外经历的人员比例文科提高至60%,理科不低于70%,提升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建立健全教师教学荣誉制度和教学激励体系,实施“名师工程”,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达到70%,扩大“教学质量优秀奖”和“教学名师”奖励范围,设立本科教学“校长特别奖”,大力表彰在教学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建立教学学术文化,激励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本科、研究生教学改革和研究,在转变教育观念、优化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探索。在课题申报、团队组建、成果认定、经费支持等方面加大力度,扶持和培育一批立项级别高、研究过程实、研究成果多、推广应用好,能够冲击国家和省级奖的高质量教改项目和高水平教学成果。

    专栏教学建设奠基工程

    项目1   品牌课程建设计划

         打造一批通识教育公共选修品牌课程,构建以素质教育为取向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总门数稳定在100门左右,课程内容以知识、能力和素养三位一体协调发展为目标指向,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体素养和实践技能。大力推进慕课建设,“十三五”期间,按照建设一批、转换一批、购买一批、共享一批的思路,规划建设80门左右在线开放课程,牵头成立湖北省属高校优课联盟。加强非通用语种课程业建设,继续聘请葡萄牙语、西班牙语、韩语等外籍教师,适时增设俄罗斯语、波兰语、意大利语、德语等课程。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定期修订培养方案,注重不同培养阶段课程体系的整合、衔接。设立精品课程建设专项经费,以一级学科基础课为重点,逐步将建设对象扩大到其他课程。建立研究生教材编写激励机制,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建设理论严谨、结构合理、体例统一、文字精炼,具有比较广泛适用性的研究生教材。教材能吸收国外同类教材优秀成果,跟踪世界最新科学研究方向,反映新知识、新成就,采用有益和有效的新经验、新方法体系,重点资助出版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课程教材。

    项目2   教师教学荣誉制度和教学能力提升计划

    实施“名师工程”,扩大“教学质量优秀奖”和“教学名师”奖励范围,设立“教学特别成就奖”,大力表彰在教学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启动实施《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教师教学特殊业绩津贴实施办法》,对在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平台等建设项目,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以及教学获奖、指导学生实践等方面取得突出业绩或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学人员,进行一次性奖励。建成省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大力开展教师培训、教学研究、业务咨询等活动。建立“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教学名师在教学理念、方法、技能以及职业规划、专业成长等方面的旗帜效应。发挥教研室、课程组或责任教授等基层教学组织(岗位)作用,促进教师教学从个体走向团队合作。健全老中青教师传帮带机制,夯实教师教学基本功。定期举办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和教学观摩课,推动业务研讨和经验交流。加强教学骨干教师海外培训,到 2020年,我校教学型、教学科研型教师队伍中具有国(境)外经历的人员比例提高至80%,提升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项目3   国家级教学成果引导与培育计划

    遵循问题导向、特色培育、协同培育等基本原则,组建高水平的项目团队,制定系统可行的培育方案,持续推进培育项目的教学实践,扩大培育项目影响力,全面总结培育项目的重大成果,提炼方法、提升理念、形成理论。“十三五”期间,重点培育、孵化10项有显示度的校级教学成果,力争获得15项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成果奖,构建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三级教学成果奖励体系。

    (三)创新机制,推进人才培养多元化

    1.科教融合培养创新型人才。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完善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优势特色学科专业为依托,遴选建设10个左右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班,培养一批求知欲望强烈、学术兴趣浓厚、发展潜质较大,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专业素养高、实践能力强,能在相关行业崭露头角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深入推进国家文理科基地班、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湖北省试点学院、各级各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班等精英人才培养特区建设,重点探索楚才学院“新书院制”培养和管理模式。实行“一制三化”的培养模式,即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和国际化。完善本科生导师制,指导学生制订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和科研训练计划。小班化教学主要采取启发式、讨论式和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强调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个性化培养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潜能,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制定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学习计划。国际化培养主要通过开设全英文授课课程,使用英文原版教材,设立“英语+”双学位教改实验班,举办国际名师讲座和国际学术论坛,进一步拓宽学生国际化培养视野与路径,提高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完善“十年树人计划”机制,将本科阶段、研究生阶段(硕士生、博士生)作为整体进行统筹规划,实施本硕博贯通的培养方案和相互衔接的课程设置,着力提高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

    2.校企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依托湖北省“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与行业骨干企业共建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加快培养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发展急需人才。积极参与“卓越教育培养计划”,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探索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新模式,重点培养行业骨干人才。“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主要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合作,推进学科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点面向市州县培养中小学优秀教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主要开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高度契合的学科专业领域改革试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主要建设一批产业性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培养一批优秀法律人才;“卓越新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主要建设一批区域性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基地,培养一批优秀新闻人才。探索以突出职业导向为特征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突出产学结合,着重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建设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案例库,推广案例教学并不断提高案例教学水平。推动继续教育转型发展,培养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实施继续教育差异化竞争战略,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积极开展职业培训、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

    3.交叉联合培养复合型人才。优化人才培养链,在“宽口径,厚基础”的前提下,探索建立跨学科、跨学院、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文理学科之间的渗透,增加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课程的比例,允许学生跨学科。大力推行主辅修制、双学位制、弹性学制、小学期制和自由选课制,推进完全学分制改革试点,为本科生提供多样化学习选择和立体化发展空间。在本科生中试行导师联合培养和学科交叉培养,鼓励双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支持学生跨学科创新团队建设,鼓励本科生跨学科攻读硕士学位。探索实行研究生跨学科、跨导师的联合培养机制,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建立跨学科课程选修平台,为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提供条件。鼓励条件成熟的学院、学科采用导师组指导模式,充分发挥导师团队联合培养的优势。支持两个学院联合招录、培养研究生。健全专业学位“双导师”指导模式,充分发挥校内外导师在课程教学、专业实践、学位论文等培养环节中的作用。深入推进博士研究生跨学科人才培养,构建跨学科导师团队指导体系,加强跨学科课程体系建设和跨学科创新团队建设,搭建跨学科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强化跨学科科研能力训练。

    专栏培养模式创新工程

    项目1   卓越人才培养计划

         以优势特色学科专业为依托,遴选建设10个左右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班,培养一批求知欲望强烈、学术兴趣浓厚、发展潜质较大,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专业素养高、实践能力强,能在相关行业崭露头角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与行业骨干企业共建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加快培养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发展急需人才;开展卓越教育人才培养综合改革试点,探索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重点培养行业骨干人才。利用学校学科综合齐全优势,把跨学科人才培养与学科交叉研究项目有机结合,依托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11协同创新中心”等跨学科交叉研究机构,开辟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平台,推进科教融合和产学结合。

    项目2   十年树人计划

    建立完善“3+2+4本硕博贯通培养体系,入选十年树人计划的学生按照本科三年、硕士研究生两年(本科四年级和硕士研究生一年级衔接、合并培养)、博士研究生四年的连读计划攻读博士学位,提   高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升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

    项目3   继续教育质量提升计划

    在成人高等学历教育领域试行“入学注册制”,并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学校特色资源优势,自主设置招生办学专业。完善自学考试专业课程体系和评价制度,积极探索学习成果互认(含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等)和学分银行建设,实行纵向衔接(不同的学历层次)、横向沟通(不同的学历教育形式),保证培养质量,提高社会效益。

    (四)改进方式,扩大人才培养开放度

    1.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深入推进“教师教学方式方法、学生学习方式方法、师生考核和评价方式方法”三位一体综合改革。大力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小班授课率。鼓励和支持教师根据学科、专业和课程特点,以因材施教、启发诱导为原则,积极探索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融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交互式、合作式、体验式、案例式等为一体的方式方法。推进教学方式方法和学习方式方法变革,创设基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立体化教学环境,实现教育教学数字化和信息化,打造“互联网+教育”新模式。引入慕课教学方法,推行“翻转课堂”,实现线上线下互动融合式教学。推进《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等公共必修课程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建设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案例库,推广案例教学并不断提高案例教学的水平。推进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和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突出过程考核,体现激励性和发展性,引导学生专心向学、学有所获。

    2.推进人才联合培养。扩大人才培养的社会参与度,探索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开放的培养格局。与有关部门、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联合建设学科和专业,联合培养专门人才,共同制定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共同组成教师队伍。建立教学科研相互促进机制,鼓励教师把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的学科专业优势,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推进寓教于研,将科研项目更好地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把科研环境和最新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内容、运用于学生创新训练,安排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探索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模式,以行业为指导,以学科专业为纽带,组建人才培养战略联盟,举办对话合作论坛,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3.促进教育对外开放。扩大在校生出国(境)渠道,基本形成多类型、多层次、多途径的学生海外学习、交流、实践体系和具有我校特色的开放式、国际化的教育教学体系。扩大交流生比例,设立出国留学专项基金,选送更多优秀学生到合作学校进行交换学习。以中外合作办学为项目依托,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学生出国(境)学习常态化。以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研究生项目为依托,鼓励更多优秀研究生出国攻读博士学位。设立专项研究基金,派遣更多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国际学术科技竞赛、出国研修和合作研究,重点选送优秀博士研究生到国外知名高校或科研机构访学。依托海外孔子学院/课堂及国家汉办各类教学项目,扩大汉语教师志愿者的派遣规模,其学制最多可延长2年。依托省教育厅“优秀大学生海外游学计划”,扩大资助比例,选拔优秀学生赴海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进行课程学习、科研训练和实习实训。依托湖北省教育自费留学服务中心,开发在校大学生海外短期游学项目。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积极争取企业奖学金或者海外实习实践机会。建立与学生海外访学经历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模式,在课程衔接、学分认定、学籍管理等方面积极推进改革。到2020年,本科生在校期间具有海外访(游)学经历的人数比例达到5%,研究生在校期间具有海外访(游)学经历的人数比例达到5%。扩大留学生规模,依托省教育厅针对“一带一路”和澳大利亚、新西兰及斐济留学生的专项奖学金项目,加大中国政府奖学金、孔子学院奖学金和湖北省政府奖学金、校长奖学金的招生力度做好招生宣传。到2020年,留学生总数达到1 000人,占在校本科生总数的5%,学历生比例不低于30%,基本形成与学校事业发展相适应的留学生规模和结构。

    专栏培养方式改革工程

    项目1   “互联网+教育”建设计划

    推进教学方式方法和学习方式方法变革,创设基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立体化教学环境,实现教育教学数字化和信息化,打造“互联网+教育”新模式。引入慕课教学方法,推行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将研究、启发、探索、讨论的参与式理念引入课堂教学,实现线上线下互动融合式教学。

    项目2   协同育人计划

    推进科教融合,鼓励教师把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将科研课题、科研环境和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工作、运用于学生创新训练,安排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推进校企结合,探索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模式,以行业为指导,以学科专业为纽带,组建人才培养战略联盟,举办对话合作论坛,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推进校地联合,紧紧抓住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依托地方经济发展的重点行业和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社会适需型专业,改造传统专业,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进一步扩大与地方政府的联合力度,实现与行业企业的教学资源共享,教学过程共管,共同建设专业,共同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共同确定人才标准、培养方案、课程内容和质量考核体系;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或中小学校开展校地合作培养,培养人文素养深厚、学科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能够终身学习的卓越教师。

    项目3   国际化/复语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

    每年从新生中遴选30-60人,进行国际化培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掌握两种及以上外语,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组织人才、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和国别/区域问题研究人才。

    (五)强化实践,提高人才培养竞争力

    1.搭建实践创新平台。加强实验实训中心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实验教学公共平台,建成理化、工科、生物、农医、信息、人文社科等实践教学大类平台,构建专业全覆盖的实践技能训练体系。改革实验室管理运行模式,积极推进科研实验室、工程中心、大型精密实验仪器向本科生开放,吸引更多学生参与科研,打通本科生早期接受科研训练的通道。依托企业、行业,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统筹推进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省级实习实训基地、省级研究生工作站、省级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和创新创业教育实验班,遴选一批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紧密依托优势学科专业和科研实践平台,通过优化培养方案、细化知识体系、建设特色课程和改进教学方式等举措,强化学生创新创业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建设一批大学生创新训练实践基地和创业实训基地。依托学校创业园、产业园和科技园建设,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基地,提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服务。

    2.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系统推进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队伍、管理体制等改革。整合实践教学内容,实施以专业技能为主线的三四五立体实践教学体系。建立校内实验、园区实训、企业实习三类实践教学点,构建基础训练、提高训练、综合训练、创新创业训练四个实践教学层次,提升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核心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五项实践能力。改革研究生实践教学方法,重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加强综合性实践科目设计和应用。建立校、省、国家、国际四级竞赛实训管理与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参加“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等各级各类竞赛;组织开展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学科性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及职业技能大赛,支持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强化师范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训练。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知识学习和职业精神养成,着力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监控,狠抓实践教学效果考核。

    3.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完善教学、实训、孵化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使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计划”,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培养相融合,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探索建立面向全体学生和教师、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创业教育长效机制。在专业总学分中设置4个创新创业教育必修学分,其中课堂教学2学分、实践教学2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机制,允许将学生发表论文、获得专利、社会调查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休学创业或边学习边创业的学生可申请免修相关创新实践课程和创业教育课程。实施创新创业弹性学制,适当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在校生创业,经学校评估,可在原有学制基础上最多延长4年。优先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加强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支持研究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及创业模拟等活动。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每年遴选支持100项国家级、省级、校级项目,结合学生专业学习进程,以基金项目、基地项目、实验室项目、委托项目等形式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奖励基金,并在相关评优评先项目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表彰优秀创新创业的学生。

    专栏实践创新训练工程

    项目1   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计划

    建设一批大学生创新训练实践平台和创业实训基地,创建“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创新创业学院”,形成“创业通识教育+特色人才培养+短期创业培训+创业实践孵化+创新创业研究”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体系设立科技研发、文化创意、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项目实践区,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服务。结合学校创业园、产业园和科技园建设,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基地,实现创新创业实训项目向创业孵化项目转化。

    项目2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计划

         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培养相融合,探索建立面向全体学生和教师、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创业教育长效机制。将创新创业教育要求贯彻到教学各环节,包括全校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改革及考核评价等。将创新创业实践与专业实践教学相融合,每年遴选支持100项国家级、省级、校级项目。结合学生专业学习进程,以基金项目、基地项目、实验室项目、委托项目等形式开展创新创业训练;组织专业教师将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建立涉及全部专业的创新创业项目库;引导学生自主选择项目和科研导师,进行立项研究。

    项目3   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学科竞赛

    建立校、省、国家、国际四级竞赛实训管理与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参加“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等各级各类竞赛;组织开展大学生学科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及职业技能大赛,支持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

    (六)完善制度,严把人才培养质量关

    1.健全质量监控体系。领导班子定期专题研究教学工作,领导干部经常听课查课,落实人才培养相关政策与措施,及时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严格教学过程管理,修订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开展教学检查和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评估,加大教学事故处理力度完善学生评教制度,制订学位论文写作规范与评价标准,扩大学位论文抽检范围。建立稳定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产出机制,加大奖励力度。把教授给本科生上课作为一项基本制度,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任的基本条件,让最优秀的教师为本科一年级学生上课。完善教学督导员和教学信息员工作制度,实行两级督导和多级监控。建立教学信息反馈机制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机制,坚持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公示制度和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展审核评估,每年发布《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跟踪评价报告》,作为学院招生计划、项目安排的重要依据。建立毕业生信息反馈机制,加强毕业生信息的采集、统计和分析,作为专业设置和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制定的依据。改进质量评价方式,研究制订不同类型、层次和类别的人才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标准。切实推进教风学风建设,形成与高素质人才培养相适应的优良校风。

    2.创新教学管理机制。建立以任务驱动、质量监测、目标考核和绩效评估为核心的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积极性。深化教学管理职能转变,综合运用制度、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等管理手段。建立健全能监测、可衡量的教育教学规章制度,加强人才培养各关键点的过程控制。创新学生管理机制,加强科学规范管理,系统梳理和及时修订学生管理的有关政策文件,特别是涉及学籍管理、学历学位授予等方面的规章制度。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加强移动端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校院两级教学指导委员会和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的咨询评议作用,参与制订培养标准和方案、建设课程体系、开展质量评价。选好配强教学管理队伍,开展教学管理干部业务素质培训。强化学院质量主体意识,推动教学管理重心下移,扩大学院教学管理权限。鼓励和支持学院自主设置调整学科专业,自主招录选拔优秀学生,自主聘用专兼职教师,自主确定教学考核评价与薪酬分配办法,自主开展毕业和学位审核。加大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牢固树立“大学工”理念,积极构建学生工作协同育人体系,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紧密结合学生成长成才实际和身心发展规律,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宣传教育。以大学生“三观”养成教育、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及舆情调研、学生德育工作特色基地创建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抓手,加强政治引导和思想引领。以新生入学教育和毕业生思想教育为契机,切实增强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表彰大会等仪式教育的育人实效。以增强吸引力、唱响主旋律为目标,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学生社团、艺体活动、学术活动等“第二课堂”的文化育人作用。以加强师德建设、促进专业发展为切入点,创新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以建立标准、提高素质为核心,深入实施“辅导员职业发展助推计划”,推动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完善班主任工作机制,确保班主任全身心投入班级管理和建设。以“教育教学优化、咨询服务专业”为标准,稳步推进三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完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形式。以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内需和动力为目的,巩固和扩大学生主体性教育成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生自育工程。以学风建设为龙头,进一步完善校院两级协同创新工作机制,健全学业预警、谈心谈话、重点帮扶等工作制度,加强生涯规划教育、专业思想教育、考风考纪教育等,使学校学风位居同类高校前列。

    专栏培养质量保障工程

    项目1   本科教育质量保障计划

    完善教学督导员和教学信息员工作制度,两级督导和多极监控。建立教学信息反馈机制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机制,实行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公示制度和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展教学评价,注重以社会评价为导向来衡量人才培养质量,每年发布《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跟踪评价报告》,作为学院招生计划、项目安排的重要依据。建立毕业生信息反馈机制,通过导师、就业指导部门、校友会、用人单位等多途径对学生未来发展进行跟踪,加强毕业生信息的采集、统计和分析,作为专业设置和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制定的依据,意见调整专业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符合度的依据。

    项目2   研究生质量管理强化计划

    充分发挥各学科专业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作用,优化研究生教学督导员和教学信息员工作制度,加强教学督导。改革质量评价机制,研究制订不同类型、层次和学科类别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标准。严格培养过程管理,加大学位论文抽检力度,畅通分流渠道,完善淘汰机制。

    项目3   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计划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与完善大学生事务管理,以学生主体性教育为主线,进一步完善学生自育体系,创新推进“核心价值引领、综合素质提升、卓越主体培育、资助精准帮扶、学生服务保障”等五大工程;以心理健康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和自我养成教育为抓手,全面促进学生专业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行为素质协调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校领导担任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人才培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研究出台配套政策,审议批准重大措施,部署推动人才培养项目实施。建立部门分工负责与交流合作机制,明确工作职能和任务分工,细化方案,落实举措,在人事管理、人才计划、招生指标、项目安排和资源分配等方面给予倾斜与支持。

    (二)加大支持力度。整合教学资源,增强面向一线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服务功能;加强资金筹措,不断改善教学条件。进一步加大教育教学经费投入力度,学校经费优先满足教学需要,“十三五”期间,每年投入不少于1000万用于本科、研究生教学改革和建设。出台《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教师教学特殊业绩津贴实施办法》,对在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平台等建设项目,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以及教学获奖、指导学生实践等方面取得突出业绩或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学人员,进行一次性奖励。

    (三)强化监督检查。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改进完善人才培养工作目标管理和考核评价机制,把各项政策措施和年度工作要点的落实完成情况作为督查重点。加大问责力度,落实人才培养工作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并与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和单位绩效奖励挂钩。

    (四)营造良好氛围。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定期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聚焦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热点和难点,凝练先进办学思想,引领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一流本科建设,营造领导重视教学、教师潜心教学、制度激励教学、政策倾斜教学、投入优先教学、科研促进教学、管理服务教学、后勤保障教学、舆论导向教学、人人关心教学的教学文化氛围。

     

    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十三五人才培养规划核心指标

     

     

    办学规模

    总规模

    30000

    本科生

    20000

    研究生

    6000

    留学生

    1000

    成教自考生(累计)

    15000

    学科

    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

    10

    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50

    专业

    总数

    80

    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2-3

    省综合改革示范专业

    10

    省产业计划项目

    10

    中外合作办学本科及以上项目

    5

    课程与教材

    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2-4

    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15-20

    教育部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

    2

    国家级规划教材

    3-5

    平台基地

    国家“卓越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项目

    2

    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

    10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2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3-5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2

    省级实习实训基地

    10

    省级研究生工作站

    10

    省级研究生创新创业基地

    3

    教师队伍

    国家级教学名师

    1-2

    省级教学名师

    3-5

    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3-5

    培养质量

    本科生就业率

    92%

    研究生就业率

    90%

    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

    15

    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110

    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5-8

    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60-70

    省优秀学士论文

    500

    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

    50

    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300

    省级科技创新和学科竞赛奖励

    1000

     


     

    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十三五”学科建设专项规划

    为促进我校学科建设,全面提高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能力,努力向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目标迈进,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学科建设工作回顾

    (一)主要成绩

    1.学位授权点建设取得突破。“十二五”期间,中国语言文学获批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学校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达到5个。利用国家学科目录对应调整的机会,新增生态学、统计学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学科发展实际,自主增设2个目录外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5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十二五”末期,成功获批艺术、新闻与传播、工程(计算机技术)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我校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达到14个,其中,工程类别获授权领域达到4个。

    2.学科建设项目成绩突出。在“十二五”省级重点学科遴选中,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等16个学科获批为“十二五”湖北省属高校省级重点学科,理论经济学、中国史、中国语言文学、生物学等4个学科获省教育厅立项建设。在教育部组织开展的2012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我校有13个学科进入全国前50名,其中11个学科在湖北省属高校中排名第一,5个学科在湖北地区高校中排名前三。

    3.学科创新能力逐步提升。2012年、2013年,化学和材料科学相继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并呈现逐年进位的较好发展势头,荣膺世界高水平学科行列。2015年,我校以年度53篇高被引论文数位列中国高被引论文百强高校第86位、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数量位列第101位、ESI各学科总排名第110位。2013年以来,我校省级重点学科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39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6 项。2015年我校获国家社科基金数列全国第70名。

    4.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增强。由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牵头的“有机化工新材料协同创新中心”、“生物资源绿色转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先后获批为省“2011计划”;“十二五”末期,“材料科学与技术”、“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2个学科群入选“十三五”省属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群立项建设项目。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增强,相关学科抱团发展的格局更加明显。

    5.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高。研究生已成为学校科研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第一作者或参与者的科研成果,在全校科研成果中的占比约为65%,在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的化学和材料学科论文中占比约为70%1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实现湖北省属高校历史性突破,获评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总数居全省前列。

    (二)存在的问题

    1.学科结构有待调整优化。学校学科门类齐全,但是,在一级学科层面,文理等基础性学科比重较大,直接对接国家特别是湖北发展的学科体量偏小、实力偏弱,学科结构有待优化。

    2.体制机制障碍亟待破解。有利于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新兴交叉学科发展和学科动态调整的体制机制还未有效建立,学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有所不足。

    3.学科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缺乏在国际、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高层次学科领军人物,一些学科师资队伍的年龄、职称、学历等结构不尽合理,部分学科的团队规模偏小,团队意识不够。

    二、未来五年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三五”时期,我校学科发展既有难得的历史机遇,又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一)发展机遇

    1.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对学科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初现端倪,生命、物质和工程等学科正呈现前所未有的大融合。快速而深刻的科技变革给我校创新学科发展模式、优化发展路径、加快建设步伐、实现“弯道超越”带来了历史机遇。从国家层面看,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来看,未来五年,我省仍处于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和“五个湖北”建设的黄金时期,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动力关键在创新,核心在人才。大学可充分发挥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的优势,积极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文化传承创新,促进学科建设与经济、科技、文化、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这给作为综合性大学的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难得的契机。

    2.党和国家对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予以高度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2015115日,国务院公开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发〔201564号),中国高等教育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驶入快车道。方案要求,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加强总体规划,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差别化发展。对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管理将会引入公平竞争方式,加大绩效考核力度,地方高校也能以平等身份参与其中。党和国家的决策部署,为作为地方性高校的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发挥自身优势、争取建设一流学科提供了有力支持。

    3.湖北省的“双一流”建设将为我校发展带来重大利好。在《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湖北省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送审稿)里,明确提出要启动实施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工程,推动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部分部委属高校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推动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武汉科技大学等部分地方高校和学科进入国内一流行列;推动高校提升优势特色学科、打造新兴交叉学科、加强建设基础学科,到2020年,20个学科领域进入世界一流前列,50个学科领域进入世界一流行列,60个学科达到国内一流前列,120个学科进入国内一流行列,100个优势特色学科对接湖北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在推进“双一流”建设方式上坚持分类规划、分步推进,倡导特色发展,在不同层次争创一流,支持部委属高校顶天创一流、立地促发展,支持地方高校特色创一流、服务促发展。可以预期,随着我省推进“双一流”建设工程的实施,我校迎来历史上难得的发展新机遇。

    (二)困难与挑战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学校未来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从外部来看,国内各高校争创一流,寻求特色,高校之间对高端资源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从内部来看,学校优势特色学科距离国内先进水平尚有较大差距,应用性学科和高新技术学科实力尚未处于优势地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不足,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有待深化,人才培养国际化有待进一步拓展;科研支撑条件建设有待加强,重大标志性科研成果仍需进一步突破;科研成果转化的能力仍有待提高,产学研一体化的体制机制仍需创新;高水平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数量不足,学科创新能力有待提升;教师队伍国际化程度偏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层次有待提高、范围有待扩大;制约学科发展的制度因素仍然存在,管理效能还有待提高。

    总体来看,“十三五”期间,学科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抓住发展机遇,切实树立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深化改革,以高水平的学科支撑学校各项事业迈上新的台阶。

    三、建设思路与目标

    (一)建设思路

    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以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发展观,积极适应世界经济、科技、产业形势迅猛的变化,对接国家和湖北省发展需求,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长江经济带”规划布局、武汉市“大学之城”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按照“雕琢文化精品,潜心原始创新,聚焦转化应用,致力学科引领”的发展理念,以一级学科为基本口径,以学科群建设为重要抓手,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驱动,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优化学科结构为突破点,以推进国际化为生长点,分类推进学科建设,大力引导和支持工科、应用性文科办出特色和水平,着力提升学校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服务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能力,为国家经济持续保持中高速增长、社会不断进步作出贡献;聚焦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重点学科领域,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强建设,不断增强学校在该领域的“实力、影响力、话语权”,提升优势创“一流”,以“一流”支撑学校在学术前沿、国家重大需求领域发挥作用,为湖北实现“率先、进位、升级、奠基”发展目标、武汉市实施“十大计划”作出贡献,支撑学校向“全国百强高校”目标迈进。

    (二)总体目标

    学科结构进一步优化,学科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实现2~3个学科迈入国际一流学科行列、2~3个学科迈入国内一流学科行列、7~10个学科成为国内有影响的学科、15个左右的学科成为特色鲜明并在各自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科。

    (三)关键指标

    力争实现ESI学科学校整体排名进入全国高校百强,实现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达到2-3个,在全国学科评估排名进入前30%或前20名的学科2~3个(全国学科评估排名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全国学科评估为依据,下同)、排名居30%-50%的学科达到7~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增加到1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工程领域)增加到50个。

    四、主要建设举措

    (一)实施学科群建设工程

    1.组建学科群。面向学校发展目标定位,遵循学科群建设规律,按照“1个主干学科+35个支撑学科”的结构,组建“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材料科学与技术”、“经济管理与区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当代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生物资源与生物化工”、“光电信息工程”等省校两级学科群。以学科群建设为抓手,促进学科群内部学科联动、集成,形成主干学科引领发展、支撑学科聚力发展的新格局;促进学科群内部学科交叉、融通、互促、共赢,形成学科交叉领域进前沿、融通领域创一流的新局面。

    2.强化绩效管理。以学科群建设项目为投入对象,以绩效为杠杆,突出建设实效,采取按对ESI学科年度贡献度或学科建设年度绩效考核结果,实行建设经费在学科群内学科之间动态分配。安排学科群建设经费的20%用于绩效奖励,奖励建设成效突出的学科,鼓励公平竞争,着力构建绩效导向投入新机制,激发各学科参与学科群建设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带动学校学科建设水平和实力整体提升。

    (二)优化学位授权点结构

    1.开展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依据《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和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动态调整办法》,撤销与学校发展战略不相适应、师资队伍不强、创新水平不够、培养质量不高、生源严重不足、在读研究生规模小、就业率低的学位授权点,增列符合学校发展定位、能有效服务国家及地方发展、有助于提高办学水平的学位授权点,构建有效的学位授权点进入退出机制。

    2.谋划学位授权点增列。面向国家与湖北社会经济发展,开展立项建设,力争在国家新一轮学位授权审核增列中新增一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领域)。

    支持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学科增列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在二级学科已具有博士学位授权的一级学科。具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数学3个一级学科;(2)对化学、材料科学、工程、植物学与动物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已进入或有潜力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起主要支撑作用的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在全国学科评估中排名居前50%的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支持教育等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增列为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支持在二级学科已具有硕士学位授权、条件较好的一级学科增列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支持增列有利于优化学校学科结构、增强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支持增列会计、应用心理、药学、图书情报、法律、出版、工程(环境工程、制药工程等领域)等符合学校发展定位的硕士专业学位类别(领域)。

    通过学位授权学科动态调整与增量调整,促进学校学位授权学科结构不断优化,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能力得到增强。

    (三)分类推进学科建设

    实施“一流学科和特色学科建设计划”,分类推进学科建设。

    一流学科建设按国际一流学科、国内一流学科、国内有影响学科分层次推进。

    1.国际一流学科。理工类学科以ESI学科为基本口径,人文类学科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的一级学科为基本口径。

    1)建设对象。理工类学科为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的化学、材料科学和有潜力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的工程、植物学与动物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人文类学科为在全国第4轮学科评估中相对排名位居前20%(或排名前10名)的学科。

    2)建设目标。化学、材料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6,工程、植物学与动物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冲刺ESI全球前1%人文类学科在全国学科评估中排名进入前10%(或前5名),研究方向与成果充分彰显中国特色,成为水平一流的国际知名学科。

    2.国内一流学科。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的一级学科为基本口径。

    1)建设对象。在全国第4轮学科评估中相对排名位居20%~30%的学科。

    2)建设目标。在全国学科评估中相对排名进入前20%(或排名前10名),迈入国内一流学科行列。

    3.国内有影响学科

    1)建设对象。全国第4轮学科评估相对排名位居30%~50%的学科。

    2)建设目标。在全国学科评估中排名进入前30%,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成为迈入国内一流行列的潜力学科。

    特色学科建设按研究领域特色学科、应用特色学科分类推进。

    1.研究领域特色学科

    1)建设对象。研究领域特色鲜明,学科的整体条件达到国家基本要求、在某个领域达到省内领先水平的学科。

    2)建设目标。学科的整体条件稳定达到国家基本要求,在特色研究领域里,可比性的核心指标值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2.应用特色学科

    1)建设对象。有明确的对应行业(产业)领域、在行业(产业)已形成良好声誉的学科。

    2)建设目标。提升服务行业(产业)发展能力,深化与行业(产业)合作,为行业(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在服务行业(产业)发展中取得突出成绩。

    各学科从实际出发,选择类型归属,明定发展定位,设定具体建设目标,确定建设任务和建设路径。学校按照学科类型归属与发展定位,实施分类投入、分类管理,促进学科在各自领域争创一流。

    (四)实施高水平学科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坚持人才引进与培养并重,根据分类推进学科建设的需要,依托“千人计划”、“长江学者”、“万人计划”、“百人计划”和“楚天学者计划”等国家、湖北省人才项目,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学科队伍建设投入力度,设立领军人才建设项目、特殊人才引进项目、人才梯队培养项目,积极冲击各类国家级人才项目,以投入促建设,做精领军人才队伍、做强学术骨干队伍、壮大学科人才队伍。在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中建设“高水平学科人才队伍建设特区”,在人才引进、人员聘用与管理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赋予学科负责人更大的权力,实施更加灵活的人才引进与团队建设办法,探索实施年薪制、合同薪金制、课题薪金制、一人一薪制等更加有效的新办法,构建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薪酬的新模式,建立更加高效的人才引进与学科团队成员成长的新机制。

    (五)推进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互促工程

    全面梳理教学科研人员的研究领域,按一级学科明确学科归属,形成稳定的专职学科队伍。采取按归属学科进行考核的办法,促进学科成员主动面向学科发展规划开展科研工作,实现学科成员的研究工作与学科发展目标相一致。推进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按学术专长进行研究生招收、课程教学资格审核,实现学科成员研究领域与人才培养领域相统一。根据学科发展定位、发展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实施研究生招生指标动态分配办法,实现社会需求、学科实力、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培养规模相统一。综合考虑学科发展规划与学科团队成员科研水平,推进本硕博贯通培养的“十年树人计划”,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实现高水平学科建设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相统一。

    (六)建立健全学科管理体制机制

    学校成立学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决定学科建设工作中的重要事项。学科群实行首席负责人负责制,建立学科(方向)负责人联席会议制度。学科群组建学科(方向)的建设与管理实行院长负责制,对于组建学科分属多个学院的,明确责任学院与共建学院,责任学院院长为第一责任人,责任学院与共建学院组成联合小组对学科建设工作进行共同管理。一级学科实行一级学科负责人负责制,对于有2个及以上二级学科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工作的一级学科,若二级学科成员人数多、研究生培养规模大,可单独设立二级学科负责人岗位,协助一级学科负责人开展学科建设。制定学科负责人的选聘与考核办法,明确学科负责人的责、权、利。通过建立健全学科管理体制机制,促进学校学科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充分发挥学科建设领导小组、校学位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科评价、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教授委员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咨询、评估、建议、监督等作用,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

    (二)经费保障

    依照“经费统筹、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每年投入3000万以上,根据各学科的类型归属、层次定位,综合考虑学科文理属性等因素,统筹调配各类学科建设经费,为学科建设提供经费保障。

    (三)制度保障

    围绕学科建设的主要举措,针对学科建设经费投入与使用、学科负责人管理、学科建设绩效考核与奖励、学位授权学科动态调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制订和完善政策措施,确保各项举措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以制度建设促规范管理,提升管理效能,保障改革举措有效落实。

    (四)服务保障

    完善学科信息发布、课题和成果申报、学科档案管理等服务机制,为教师学术发展提供基本保障。统筹学科、人才队伍、课程、实验室、图书资料等建设,加强实验室、图书馆、校园网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学科发展的外部支撑。    

    (五)文化保障

    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在全校树立尊重科学、崇尚学术的理念,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营造自主创新、潜心学术、充满活力的学术氛围和宽松和谐的治学环境,促进重大原创性成果产出,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十三五”科学研究发展专项规划

    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能,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和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总体规划的要求,为不断提升我校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全面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规划。

    、“十二五”科学研究发展成效

    (一)主要成绩

    “十二五”期间,围绕学校事业发展的总目标,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各职能部门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学校科学研究工作立足实际,不断创新发展理念、优化发展环境、完善管理方式,在科研项目、平台建设、成果产出、团队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科研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为学校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科研项目经费与数量实现双突破

    “十二五”期间,学校科研经费总量逐年递增。2012年起连续四年年度科研经费过亿元,五年累计争取科研经费近5亿元,比“十一五”期间科研经费总量(1.6亿元)增幅达213%

    国家级高层次科研项目立项数稳中有升。“十二五”期间,学校承担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高新技术(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等国家级项目近300项。

    2.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明显

    十二五”期间,学校获省、市科技成果奖励30余项,其中,“国优高产杂交早稻两优42的选育与应用”、“水稻温敏核不育系HD9802s的选育与应用”等研究成果分别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技术发明一等奖。81项人文社科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其中教育部社科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2项。两部著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论文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十二五”期间,发表SCI收录论文1350余篇,CSSCI论文7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50余部,撰写获得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的研究报告20余篇。朱斌、夏清华2名学者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2015年高被引论文全国排名86位。共申请专利等知识产权450余项,获授权190余项。

    3.科研平台建设成效显现

    “十二五”期间,学校围绕重点科研领域,通过引进人才、组建团队、加大投入、优化环境等措施,大力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新增有机化工新材料、生物资源绿色转化等2个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参与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国家治理现代化等2个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参与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新增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发改委工程实验室各1个;新增武汉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新增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平台)20个;新增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6个;成立了学校第一所拥有独立法人资质的研究院——天沭新能源材料工业研究设计院,组建了院校人才培养、企业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三位一体的高校产学研设计、研发团队;成立了集学术研究、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实体性的校级跨学科文科平台——高等人文研究院;成立了湖北区域发展研究院(县域治理研究院)和湖北文化发展研究院,两个研究院分别进入湖北省深改组十大智库和省委宣传部十一大综合智库。目前,学校已基本形成了省部级重点(工程)实验室、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省级研究智库和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平台)等多领域、多层次的科研创新平台体系。

    4.科研团队建设稳步推进

    “十二五”期间,学校以项目为载体,鼓励引进人才与现有团队和学科平台深度融合,带动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快速成长,发挥现有高端人才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建立“显示度成果考核”为重点的考核机制,激励科研人员潜心研究。马立新、王升富、王浩等9位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入选省级创新群体,江正兵、何云斌、郭志光、吴水林等8位教授获省级杰出青年人才计划支持,王贤保、何云斌、黄忠兵、张桂敏、柳利等5位教授获湖北省高端人才计划支持,吴水林教授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5.成果转化工作再上新台阶

    “十二五”期间,学校积极探索服务地方的有效途径,依托学科、人才、智力优势,与地方政府开展全面合作,推进校地、校企良性互动。五年来,共接受地方政府和企业委托项目1300余项,横向项目经费近2亿。在材料科学、化学化工、水环境整治、优质水稻品种选育、电子材料与元器件、软件工程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绿色生态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信息系统开发等领域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天沭新能源材料工业研究设计院的绿色生态固体废弃物深度循环综合利用、生科院的优质水稻品种选育、材料学院的控释肥缓控包膜材料、计信学院的税务信息系统开发等技术都实现了成果转化应用,产生了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6.军工资质建设取得新进展

    “十二五”期间,学校成功获得军工保密资格证书、武器装备质量管理体系证书、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等“三证”资质,构建了我校军工科研生产的保障体系,为学校独立承担国防军工科研任务创造了条件,拓展了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领域。加强与国防科技主管部门和军工企事业单位联系,主动寻找和创造合作切入点,共签订军工科技合同10余项。

    7.国际学术交流日益活跃

    “十二五”期间,学校注重利用国内外优质资源开展科研交流与合作,坚持“请进来”、“走出去”,深入推进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邀请国内外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的院士、长江学者、杰青等知名专家学者来我校讲学700余人次。积极参加或举办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高端学术论坛等各种学术活动300余场,学校国际学术影响力不断扩大。

    8.科研管理更加规范

    “十二五”期间,修订了《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专利基金使用办法》、《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重要期刊目录》和《关于强化应用研究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制定了《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管理办法》、《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学术会议资助暂行办法》、《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重点(重大)项目培育计划项目实施方案》等相关规章制度;协助人事处修订了《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条件》,有效调动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深入基层调研制度,不定期组织科研管理人员深入学院一线调研,了解师生科研工作状况和诉求,形成工作报告并逐一落实;坚持科研工作例会制度,定期组织各学院分管科研工作副院长、科研管理人员及教师代表召开科研工作会议,总结反思、集思广益、规划部署,确保全校科研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二)问题与不足

    在充分肯定学校科研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校目前科研事业的现状仍不容乐观,与建设特色高水平大学的总体目标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1.高端引领不够。一是缺乏具有影响力的领军人才及优秀创新团队,高水平中青年学术骨干偏少,优秀人才数量、质量难以适应学校科研工作快速发展的需要;二是国家级重点重大项目偏少,国家级科研平台尚未突破,标志性科研成果和奖励数量不多。

    2.协同创新不够。一是学科交叉融合不深入,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发展较慢;二是研究团队协同不够,创新能力不足,各自为战现象严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有显示度研究成果的产出。

    3.服务社会不够。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意识不强,解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能力不足,服务领域也不宽,特色不鲜明。

    4.科研危机意识不强、贡献度不高。部分教师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缺乏危机感和紧迫感,主动超前谋划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为地方建设和发展的贡献度不高。

    5.科研队伍规模偏小。学校专任教师总量尤其是理工科教师人数偏少,科研整体水平不强。

     二、“十三五”科学研究发展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国家发布了《关于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学校进入省部共建、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行列、成为湖北省“两市两校”教育综合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学校提出了进入全国百强高校的奋斗目标,科学研究是学校提质进位、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核心要素。新时期,国家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对高校科研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高校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我校的科研工作任重道远。

    (一)指导思想

    围绕学校 “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目标,深入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抓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科技资源配置方式转变和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遵循科研工作发展基本规律,坚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队伍建设为根本、以条件建设为支撑、以评价体系优化为保障,构建面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协调发展的创新体系,切实增强科研对学校提质进位的硬支撑作用,切实增强学校综合科研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塑造学校科研品牌形象,提高科学研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全面提升学校科学研究的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不断增强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努力开创我校科学研究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二)发展目标

    1.科研项目及经费2020年,力争实现年度国家基金立项数达120项左右,其中,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0项左右,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5项左右;实现国家自科基金重点重大项目有新突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创新高的目标;实现年度科研总经费逐年递增的目标,到“十三五”末期,争取年度总经费达到2亿元,其中,自然科学类经费1.66亿元,人文社会科学类经费0.34亿元。

    2.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十三五”期间,做好现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的建设与运行工作,力争将现有平台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上有一定影响、规模较大的综合性科研创新平台和中华文化发展研究的创新基地、国家文化建设决策的高端智库、中国与世界文化对话的国际平台;通过资源整合和方向凝练,积极新增高级别科研创新平台,力争早日实现国家级科研平台的突破;新增10个左右省部级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3.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力争实现教育部创新群体计划、国家基金创新群体计划、国家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计划等国家级创新群体和高水平创新人才计划的突破。新增以学术带头人牵头的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10个左右,其中,省(部)级创新团队5个左右;力争新增国家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计划6人;新增湖北省杰出青年人才计划、湖北省高端人才计划等省级人才支持计划10人左右。

    4.科研成果与奖励。“十三五”期间,力争获得国家科技奖励3-5项,其中,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2项,参与完成3项;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奖励3-5项,湖北省社科成果奖励35项左右;争取在ScienceNature等国际高水平刊物或各学科领域公认的顶尖刊物上发表论文。到“十三五”末期,专利、新品种、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申请总量达400/年,SCIEI收录论文达800/,五年累计发表SSCIA&HCI收录论文10-20CSSCI 论文1200篇;SCIEI等收录论文影响因子、最高他引率和平均他引率明显提高;对ESI学科排名有支撑的高被引论文明显增加,到2020年力争累计达30篇。

    5.服务社会。新增20个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平台)、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中心;参与5个省级、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承担2000项企事业单位委托的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等类别项目;力争200项以上科技成果实施转化与产业化;争取在“十三五”末期,年度横向科研项目经费过亿元;力争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排名保持在全省前十名,对湖北发展的贡献度位居省属高校前列。

    6.国防科技。加强对全校军工项目的保密和质量管理,对军工项目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与上级国防管理部门和军工企事业单位建立广泛密切联系,加快融入军工科技体系,确保军工科研规模快速增长,积极承担军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十三五”期间,军工科研项目经费争取达到1000万元。

    7.智库建设。进一步加强现有省级研究智库、协同创新中心和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立足现有研究平台、优势学科群和研究基础,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入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力争国家级高端智库、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智库有所突破。

    四、主要措施

    “十三五”期间,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将把服务广大教师,提升创新能力,促进科研事业发展,作为做好科研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坚持需求和问题导向,紧紧围绕“平台、项目、人才、成果、机制”开展工作,着力构建以学术领军人才为核心、重点科研平台为载体、学科交叉为特色的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有机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不断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着力实施9大计划:

    (一)实施重点重大项目培育计划

    1.加大投入,做好项目前期培育。依托我校现有各类科研平台,瞄准已具备一定基础和特色优势的研究方向和团队,加强学科交叉融合,遴选和培育8-10个国家级重点重大科研项目,设立10-50万元/项专项经费用于项目的前期预研,提升承担项目的能力和水平,重点培育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积极扶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项目,力争取得新突破。

    2.精准服务,提高项目申报质量。建立预评审预答辩机制,积极组织各级各类项目咨询论证会,充分发挥教授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切实提升项目申报质量,提高立项命中率。

    3.加强协同,争取牵头(参与)承担国家级重点项目。主动与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科研院所、高校和行业龙头企业等单位合作,争取我校以主要参与单位承担国家级重点、重大项目。

    (二)实施高水平研究平台构筑计划

    1.科学规划平台建设,筑牢基础。按照“合理定位、错位发展、凝练特色、培育优势”的原则,组建校级高水平研究平台和跨学科科研机构,配备专职研究人员,制定内部管理制度,强化管理、理顺机制,确保研究机构长效运行。重点做好已有的创新平台的“争优进位”,为申报高级别创新平台奠定基础。

    2.合理布局平台新领域,力争突破。按照“优化结构、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的要求,整合力量、凝练方向、汇聚优势,科学规划、布局学校的重点建设平台。制定、完善我校重点研究平台管理制度,遴选发展状况好、发展潜力大的平台,给予10-50万元/年运行经费支持,力争国家级平台早日取得突破。

    (三)实施国家级奖励支持计划

    1.提升科研产出质量,夯实基础。以重点重大研究项目为依托,加大重大成果的培育力度,提升科研产出质量;着眼学校科研现状,挖掘现有资源,提高科研产出质量,积极谋划省级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和自然科学奖,为申报国家级奖励夯实基础。

    2. 强化激励导向,实现突破。结合学校优势特色领域开展研讨和规划,对具有研究特色或良好产学研基础与发展前景的项目进行策划、布局,优化资源配置,经过培育和沉淀,力争产出一批高水平、有重要影响的标志性应用研究成果,冲击国家科技进步奖,力争水稻育种等成果早日取得国家科技奖励的突破。继续培育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四)实施标志性成果引领计划

    1.出台有效措施,构建成果培育体系。通过政策引导、成果资助、评价体系改革、加大奖励和宣传力度等措施,做好标志性科研成果的挖掘、总结、凝练和培育,建立数量和质量并重、以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为重点的科研成果培育体系。

    2.完善规章制度,强化政策激励。修订成果奖励制度,加大对高水平论文、学术著作、成果评价、重大专利技术等标志性成果的奖励力度,有效激发教师科研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环境,强化制度的导向作用,着力提升成果数量和质量;进一步完善、执行专利补贴制度,鼓励申报专利等知识产权保护,大力提升专利申请数量;建立专利维护长效机制,做好专利的维护工作。

    3.创新宣传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实施重大研究成果定期发布制度,扩大成果影响力;进一步拓宽宣传平台,创新宣传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成果宣传效果,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五)实施科技人才和科研创新团队培养计划

    1.培育青年骨干,力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取得突破。通过项目资助、重点选拔、选派交流、以老带新、个性化关怀等措施,对现有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进行有针对性培育,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进行科研配套支持,力争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零的突破。

    2.挖掘科研潜力,力争国家级科研创新团队取得突破。加强对国家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意义等重大课题的研究,以问题研究为导向,通过研究和解决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培育若干个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推进科研创新团队在组织形式、制度设计、研究方式和方法方面的创新,充分发挥高层次科研创新团队在科学研究中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力争实现教育部创新团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的突破。

    3.培养学术梯队,构筑以中青年学术英才为主体的人文社科人才方阵。注重人文社科领军人才培养,构建学术带头人学术引领能力建设长效机制;加快中青年学术骨干培育,强化优势和特色学术领域建设;营造良好科研人才成长环境,构筑梯次分明、结构合理的人才支撑体系。

    (六)实施产学研用深度合作计划

    1.主动出击,确保横向经费上台阶。通过派遣科技特派员入驻企业,与各行业龙头企业组建产学研联盟、共建校企联合研发中心,与地方政府的全方位对接,组织或参加科技成果展示会、项目洽谈会等方式,促进一批转化(应用)基础好、市场需求前景广的科技成果快速进入市场。

    2.鼓励转化,推动科技原创成果出效益。构建校内外应用成果转化供需平台联动的长效机制,通过政府引导、地方企业需求、研发团队组织及基地建设的有机结合,促进和加快应用科技成果转化,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创新模式,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发挥学校科研优势,学校和企业合作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学校出技术、企业出资金,合力突破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3.积极谋划,助力军工项目取得新突破。加强对学校军工项目的保密和质量管理,加大军工项目支持力度。与上级国防管理部门和军工企事业单位建立广泛联系,通过承办各类活动,更好地宣传和展示学校的军工科研能力,加快融入军工科技体系,确保军工科研规模快速增长。

    (七)实施新型智库提升计划

    1.依托现有平台,打造高水平研究智库。立足国家需求,在现有研究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国家部委、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打造高水平研究智库,力争国家级智库取得新突破。

    2.强化需求导向,构建新型高端智库。依托学校优势学科群,在继续支持人文社科基础学科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兴交叉学科,促进多学科深度融合,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形成若干有集成优势的智库研究平台。“十三五”时期,选择国家和湖北关注的战略性领域,策划建设若干新的智库机构;编发《决策咨询报告汇编》,加大我校教师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成果和咨询建议的力度;通过举办学术活动,对湖北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交流和研讨,并将其建成服务湖北发展和中部崛起的重要高端学术品牌。

    3.加强咨政研究,形成决策咨询品牌。实施“高端智库人才计划”,积极营造良好环境,鼓励更多优秀人才参与决策咨询,造就一批立场坚定、理论深厚、视野开阔、熟悉情况、掌握政策、联系实际的决策咨询专家,形成一支专于应用研究、善于传播推广、相互合作、相对稳定、开放式的智库人才队伍,把智库建设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吸纳青年教师参与研究,为智库提供人才储备。

    (八)实施科研体制机制创新计划

    1.改革科研考核办法。建立并完善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分类管理的科研考核体系,突出科研绩效考核,引导和鼓励广大教师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积极开展科学研究。

    2.修订科研奖励办法。重点奖励有显示度和标志性的成果、重大重点项目等,采用积分制,从承担科研项目、争取科研经费、取得科研成果、获取科研奖项等方面对个人进行奖励。

    3.优化科研评价体系。注重创新和质量,实行分类科研评价,针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不同类型科研活动特点,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

    4.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科研经费使用管理规定,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创新管理机制,管好用好间接经费,放开横向科研经费,激活教师科研工作热情。

    5.推进“五个一”信息化建设。建立一支信息技术专家咨询小组,建立一支熟悉科研规律、专业背景全面、信息技术扎实的科研信息化管理队伍,建立一个可供检索、数据共享的信息平台,建立一个服务科技发展规划制定、科研立项评估、科研项目管理、科研成果评估的决策平台,制定一系列确保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规章制度,构建高效规范、服务一流的科研管理队伍。

    (九)实施“互联网+”交叉融合计划

    1.推进研究领域交叉融合,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我校多学科综合优势,注重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凝练研究方向、聚集研究队伍、开展跨学科合作研究。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为导向,通过项目引导、成果资助、开放融合、搭建平台等措施,推进人文、文理学科的交叉融合,着力培育新兴研究领域,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努力拓展新的科研生长点。

    2.探索“互联网+”新方法,助力科研事业再上新台阶。“互联网+”时代下,鼓励各学科主动突破已有的研究领域,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有研究领域的有机融合,科学驾驭技术、利用技术加强对新时期市场需求的跟踪与研判,促进学校科研创新资源适时与国家重大需求对接,助力产业创新、助力经费增长、助力特色计划,促进我校科研事业提速、提质、提效。

    五、组织保障

    (一)组织领导

    高度重视规划在统一思想、明确方向、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学校领导负总责、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和各学科性学院分工负责、相关部门密切协作的责任体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采取多形式、多途径,广泛开展“十三五”科研专项规划的宣传,大力营造落实规划的良好舆论氛围,让规划确定的发展蓝图深入人心,自觉行动。

    (二)人才队伍

    大力引进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使高层次人才成为科研经费新的增长点,国家级项目的重要承担者,国字号品牌工程的主要突破者。根据“十三五”末期学校综合实力进百强的目标,按照我校现有科研人员及科研经费强度和学校“十三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到2020年需净增科研人员600人左右方能满足我校科研发展。

    (三)经费投入

    学校要进一步加大科研专项经费投入力度,用于重点重大项目和高水平成果培育,资助、配套和奖励科研平台、科研成果,鼓励产出标志性、有显示度的科研成果。进一步加大资金筹措力度,不断改善科研基础设施和条件。

    (四)服务水平。建立完善校、院两级管理体系,强化学院的管理职能和责任,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科研经费的管理,加强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科研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营造良好的科研生态环境。


    附表:

    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十三五”科学和技术发展核心目标值

    指标

    项目

    “十二五”

    累计值

    “十三五”

    目标值

    2020

    目标值

    科研经费

    科研总经费

    4.9亿

    8.5亿

    2亿

    其中:

    科技经费(理工科)

    3.9亿

    7.2亿

    1.66亿

    人文社科经费(文科)

    1亿

    1.3亿

    0.34亿

    其中纵向项目经费

    2.45亿

    4.25亿

    1亿

    国家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94

     

    9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73

     

    25

    创新平台

    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2011计划等

    0

    1(力争)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或智库

    0

    1-2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省2011计划等

    15

    22(新增7个)

     

    奖励

    国家科技奖励(第一完成单位)

    0

    1-2

     

    国家科技奖励(含参与)

    0

    3

     

    教育部人文社科奖励

    5

    3-5

     

    教育部、湖北省科技奖励、中国专利奖(第一完成单位)

    17

    5(一等奖)

     

    省社科奖励

    29

    35

     

    论文

    SCIEI收录论文数

    1353

    2920

    768

    高被引论文

    10

     

    30

    SSCIA&HCI

    7

    10-20

     

    CSSCI

    758

    1200

    300

    专利

    申请专利数

    280

    1489

    415

    高层次人才(项目类)

    杰青

    0

    1(力争)

     

    优青

    1

    6

     

     


     

    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十三五师资队伍建设专项规划

     

    根据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十三五”事业发展总体规划,结合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师资队伍实际和发展定位,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成效

    “十二五”期间,围绕学校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引育并举,实现了高层次领军人才的新突破,师资队伍的职业素养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已基本建成了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整体竞争潜力较强的师资队伍。

    (一)主要成绩

    1.规模适度增长。专任教师总量从1000余人增加到1150人。

    2.结构进一步优化。45岁以下的教师达到70%左右;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由36%提高到52%;教授、副教授的比例由46%提高到59%;非本校毕业教师的比例由占68%提高到79%

    3.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具有国外访学、研修经历教师的比例由16%提高到30%

    4.国家级人才项目取得突破。新增长江学者1人、万人计划1人、国家百千万工程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7人等。

    5.职业素养不断提高。全校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积极投身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等工作,涌现出了一批师德标兵。 

    “十二五”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主要指标对比

    指标项

    2010

    2015

    教师人数(不含科贸70人)

    1004

    1150

    职称结构(高级职称)

    46.2%464人)

    59.1%680人)

    学历结构(博士学位)

    35.9%360人)

    52.2%600人)

    学缘结构(非本校毕业)

    67.9%682人)

    78.9%906人)

    年龄结构(45岁以下)

    63.1%633人)

    65.1%748人)

    国外研学经历(6个月以上)

    16.5%165人)

    30.1%346人)

    生师比

    /

    20:1

     

    两院院士

    2人(双聘)

    2人(双聘)

    长江学者计划

    0

    1

    千人计划

    0

    1

    万人计划

    /

    1

    百千万人才工程

    3

    4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0

    2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

    7

    百人计划

    2

    10

    楚天学者计划

    34

    60

     

    (二)问题与不足

    “十二五”期间,师资队伍建设尽管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与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快速发展的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1.杰出人才不足。旗帜型、大师级学术领军人才等数量极少,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明显不足,优秀人才学科分布不均衡。

    2.学科团队效应不够明显。学科交叉融合度不高,团队合力有待提升,人才资源效能使用不够充分。

    3.人才工作机制和生态环境有待优化。人才引进、培养力度不够,激励机制不活,资金投入有限。

    二、“十三五”师资队伍建设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聚焦国家“双一流建设”,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发展理念,围绕学校“提质、进位、百强”的“十三五”建设目标,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健全人才工作格局,完善教师发展体系,创新教师管理机制,积极营造有利于汇聚优秀人才,有利于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有利于学科(群)建设,有利于重大教学科研成果产出的发展环境和良好氛围,为推动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二)工作目标

    1.总体目标

    到“十三五”末期,建设一支德才兼备、总量充足、结构优化、富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力争整体实力进入中国高校百强之列。

    1)提升师德建设水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师德教育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教育和引导广大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

    2)增大专任教师体量。以学生数3万(研究生6000人,本科生20000人,其它4000人)为基数,按18:1的生师比配备,学校专任教师总人数达到约1700人。

    3)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教师高级职称比例由60%增至70%;博士学位教师比例由52%增至70%;教师国际化比例由30%增至60%,其中理科不低于70%

    4)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加大国内外知名高校优秀博士引进力度。实施“310”人才工程,引进和培育一批高层次人才:国家级人才30人左右,省级人才100人左右。实施“走出去”战略,进一步提升教师国际化水平。

    2.“十三五”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指标  

    指标项

    2015

    2020

    教师人数(不含科贸70人)

    1150

    1700

    职称结构(高级职称)

    59.1%680人)

    70.0%

    学历结构(博士学位)

    52.2%600人)

    70.0%

    学缘结构(非本校毕业)

    78.9%906人)

    85.0%

    年龄结构(45岁以下)

    65.1%748人)

    70.0%

    国外研学经历(6个月以上)

    30.1%346人)

    60.0%

    生师比

    20:1

    18:1

     

    国家级

    两院院士

    2人(双聘)

    4

    长江学者计划

    1

    30人左右

    千人计划

    1

    万人计划

    1

    百千万人才工程

    4

    国家杰出青年、优秀青年基金项目

    1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7

    省级

    百人计划

    10

    100人左右

    楚天学者计划

    60


    3.“十三五”学校人才队伍建设指标分解

     

    学科性学院

    国家级人才

    省部级人才

    小计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3

    10

    13

    化学化工学院

    3

    14

    17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1

    7

    8

    资源环境学院

    1

    7

    8

    生命科学学院

    6

    24

    30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2

    9

    11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2

    6

    8

    商学院

    2

    3

    5

    历史文化学院

    1

    2

    3

    马克思主义学院

    1

    2

    3

    文学院

    1

    2

    3

    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

    1

    2

    3

    新闻传播学院

    1

    2

    3

    哲学学院

    1

    2

    3

    教育学院

    1

    2

    3

    外国语学院

    1

    2

    3

    体育学院

    1

    2

    3

    艺术学院

    1

    2

    3

    合计

    30

    100

    130

     

    三、“十三五”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举措和保障措施

    (一)工作举措

    1.实施“领军人才打造计划”

    坚持引进、培养并举,构建目标明确、层次清晰的杰出人才引进和培养体系。对外积极物色、主动出击,建立引才审批“绿色通道”,完善“一事一议”快速反应及决策机制,不拘一格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对内挖掘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确定30名左右国家级、省级人才项目培育人选,采取校领导“一对一”联系人才等方式,助推他们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快出成果。  

    2.实施“教师素质提升计划”

    围绕国家、省部级重大科技发展问题和重大科研项目,依托“青年教师成长发展工程”,继续推进“青年英才支持计划”、“创新团队支持计划”、“教师国内研修计划”、“教师海外研修计划”,做好青年骨干教师和创新团队的培育和跟踪支持工作,加速教师队伍国际化进程,力争经过5年左右的时间,使一批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入选国家、省级人才项目和创新团队项目。

    3.实施“新进教师优选计划

    合理制定学校青年教师招聘计划,提高新进教师准入条件。实施新进教师岗位准聘-长聘制度,准聘期6年,达到副教授水平者方可长聘。充分发挥博士后流动站作用,在设有博士后流动站的学科试行师资博士后制度。延揽一批国内外一流高校、一流导师的青年才俊,在工作生活条件方面予以支持,构建青年师资储备库和蓄水池,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二)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保障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健全人才工作责任机制,实施人才工作“一把手”工程,学校领导、学院党政负责人为学校、学院人才工作第一责任人,加大人才工作业绩在学校目标管理考核体系中的权重。建立校院联动工作机制,完善人才工作、生活、发展一站式服务模式,实现人才服务高效化、精准化。

    2.加大经费保障

    统筹各类资源,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力度,落实引进、培养、使用三个重要环节的专项经费保障。每年按学校事业经费的5%(约4000万元)设立人才工作专项经费,重点用于杰出人才、青年人才、创新团队等的引进与培育,在其项目申报、科学研究、实验室平台建设、生活条件改善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力争提供具有竞争力的综合保障。切实关注和解决教师普遍关心的民生问题,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

    3.强化制度保障

    完善人才聘用机制,实现“个性聘约,目标管理”。推进教师“准聘—长聘”制度,创新教师流转机制。建立健全以分类分级为基础、以岗位职责为核心、以业绩考核为重点的教师绩效评价机制。健全“一流人才、一流贡献、一流回报”激励机制,探索实行人才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等灵活多样的薪酬制度。设立“荐才奖”,奖励人才引进工作成效显著的单位或个人。

    4.优化成长环境

    加强人才成长生态软环境建设,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努力营造“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校园文化氛围,鼓励各类教师安心教育教学、潜心学术研究、专心科技开发。营造“爱才、惜才、敬才”的良好氛围,主动引进人才,精心服务人才,积极宣传人才。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教育、激励、监督与考核评价机制,进一步增强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十三五”办学国际化专项规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和《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精神,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大外交战略,坚持开放办学,推进对外交流与合作,大力提升学校的国际化水平,不断增强学校在国内国际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特制订本规划。

    一、  “十二五”工作回顾

    (一)主要成绩

    “十二五”期间,学校国际化建设稳步发展,取得了明显成绩,形成了相对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对外交流更加活跃。一是出国(境)教师人数增加,到2015年,全校拥有出国(境)经历的教师达46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0.4%;二是出国(境)学习交流的学生人数增加,共计666人;三是来校访问的国(境)外团组增多,共接待来访团组4961730人次;四是签署的国际交流合作协议增加,与世界上30个国家和地区的110所高校签署了合作协议。

    2服务中心工作能力增强。一是广泛开辟学生出国途径,设立一学期和一年期学生交换、联合培养、合作办学、海外志愿者、短期游学、暑期社会实践等各类出国(境)项目30余个,为学生出国深造和拓展国际化视野提供渠道。二是利用孔子学院平台,以选任汉语教师、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为依托,为相关专业教师和学生提供实践基地和交流、实习的机会,共派遣115名学生赴海外担任汉语教师志愿者,目的国包括美国、巴西、泰国、韩国、菲律宾、越南、英国、厄瓜多尔等多个国家。三是为教师出国进修交流开辟渠道,组织申报并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出国项目、地方合作项目、湖北省青年骨干教师出国项目等190项。四是拓宽引智渠道,选聘外籍专家83人,其学历结构进一步改善,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通过“世界著名科学家来鄂讲学计划”邀请21名相关领域的世界著名学者来校访问讲学,其中国外院士11名;召开武汉论坛(纳米技术和新能源材料)1次,国际学术会议7次。五是增设了葡萄牙语、西班牙语、韩语等外语课程,满足了学生出国留学和交流的多元化需求。

    3海外孔子学院/课堂建设产生良好的溢出效应。我校参与建设的美国孟菲斯大学孔子学院和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孔子学院发展态势良好,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同时,不仅成为我校汉语国际教育等专业学生实习和外派的重要基地和学科建设的有力支撑,还拓宽了我校招收国际学生的渠道,成为目前我校招收学历教育国际学生的主要途径。两所孔子学院每年均组织学生来我校短期进修,我校也在汉办资助下多次派遣龙狮艺术团赴国外巡回演出访问,这些活动丰富了校园的文化氛围,扩大了学校的国际影响。2010年和2012年,两所孔子学院双双获评“全球先进孔子学院”。2015年,学校与国家汉办签署《关于支持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承办孔子课堂的协议》,与波兰雅盖隆学院合作建设雅盖隆学院孔子课堂,使学校对外交流又添新平台。

    4国际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十二五”期间获批3个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分别落户资源环境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国际教育引进了国外的教育资源、活跃了校园国际化氛围,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来华留学规模稳定增长,“十二五”期间累计接收和培养各类留学生750人次。

    (二)存在的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和软硬件条件的制约,我校的国际化建设和发展面临诸多问题,突出体现在以下方面:

    1、国际交流合作项目数量偏少,层次不高,还没有真正开启与世界著名大学尤其是一流大学的合作交流渠道,部分已经签署的协议未实质落实。

    2、来华留学教育发展缓慢。首先是规模小,增幅落后于全国、全省高校的平均水平;其次是结构单一,学历国际学生和一年期以上长期国际学生少,且主要集中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及汉语语言培训方面。另外,全英文授课课程太少、来华留学教育所需要的硬件设施特别是住宿条件难以满足需求等,也严重制约了留学生事业的发展。

    3、外事管理队伍建设滞后。管理能力强、熟练掌握外语、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外事干部不足,且缺少从事业务工作所必须的培训、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的遴选和储备存在困难。

    4、校内工作体制尚待理顺。职能部门与学院之间工作互动不够通畅;学院国际交流工作的内在动力不足,较少从宏观角度结合自身的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等需要,对国际化工作进行整体谋划和推进。

    二、“十三五”国际化办学的思路和目标

    (一)基本思路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为出发点,遵循务实有效、互惠互利的原则,面向一流学科和高水平学科、重要科研平台和重大科研项目,以引进和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为主要目的,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提升交流与合作层次,丰富实质性合作内容,不断推进我校的国际化进程。

    (二)主要目标

    国际化程度明显提升,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国际交流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稳定的高水平的人才培养项目和科学研究项目取得重大进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水平和层次进一步提升。留学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层次明显提高。

    (三)具体指标

    到十三五期末:来华留学生规模达到1000人;赴国(境)外交流学习的在校学生达到1200人;与30所世界500强高校建立稳定的有实质性项目支撑的合作关系,共建2-3个合作研究平台、组建1-2个联合学院、国际认证专业1-2个、国际科技合作项目5-10项;每年选送50名左右的教师赴海外访学、进修和合作科研;实施“专项人才国际交流计划”,每年选送1-2批专业技术及管理人才赴国外进修学习;聘请世界500强高校50名以上知名学者担任客座教授;聘请外籍专家50余人,并加大力度聘请从事专科课程教学的外籍教师;围绕我校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重点,主办国际及海峡两岸高水平学术会议10次以上;获批各类引智项目20项;新建1-2所海外孔子学院(课堂),孔子学院(课堂)学生人数5000人以上。

    三、“十三五”国际化办学的主要内容

    十三五期间,主要实施以下5项工程:

    (一)学生国际化能力拓展工程

    1. 扩大在校生出国(境)渠道。一是加强宣传,激发学生出国的意识和愿望,鼓励学生在外语学习等方面主动创造条件。二是扩大交流生比例,选送更多优秀学生到合作学校交换学习。三是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依托,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并实现学生出国(境)学习常态化。四是以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研究生项目为依托,鼓励更多优秀研究生出国攻读博士学位。五是设立专项研究基金,派遣更多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国际学术科技竞赛、海外实践、出国研修和合作研究,重点选送优秀硕博士研究生到国外知名高校或科研机构访学。六是依托海外孔子学院/课堂及国家汉办各类教学项目,扩大汉语教师志愿者的派遣规模。七是依托省教育厅“优秀大学生海外游学计划”,派遣学生赴海外知名高校游学。八是加强与企业合作,积极争取企业奖学金或海外实习实践机会。到2020年,使具有海外访(游)学经历的学生达到1200人,形成多类型、多层次、多途径的海外学习/交流/实践体系。

    2.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吸收和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管理模式和评价方式,引入海外优质课程、教材等教学资源,探索开设旨在增强学生跨文化理解力和国际交往能力的专门课程,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拓展与国际知名大学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开展专业国际认证,新增完成1-2个专业国际认证。到2020年,基本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开放式、国际化的教育教学体系。

    3. 实施国际化/复语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

    每年在新生中遴选30-60人,进行国际化培养,打造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掌握两种及以上外语,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组织人才、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和国别/区域研究人才。

    (二)教师国际化水平提升工程

    1.实施专项人才国际交流计划

    制定实施“青年骨干教师海外培训计划”和“管理干部海外培训计划”,丰富教师队伍特别是青年教师队伍的海外经历,注重教育背景多元化,使我校教学研究型教师队伍中具有长期国(境)外经历的人员比例在2020年提高至50%,并逐步提升管理人员的国际化水平。

    2.提升教师队伍学术水平

    建立有效完善的措施和机制,提升教师队伍的外语能力和业务水平,积极适应人才培养国际化和教师国际交流的需要;制定实施教师海外学术休假制度,鼓励和支持教师在高水平国际学术、行业组织任职,担任国际期刊编委,参加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并做特邀报告、主旨报告,大力提升教师队伍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3. 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优秀人才。着力面向海外引进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和具有良好发展潜质的优秀青年人才,通过各种灵活的形式吸引一批优秀的外籍教师到学校参加教学科研工作,完善引进高层次人才的评价体系。一是依托国家和湖北省外国专家局的各类引智项目及湖北省教育厅“世界著名科学家来鄂讲学计划”等,做好高端外国专家/团队的引智工作。二是根据学院需求,做好外籍专业教师的引进工作。三是继续聘请高质量语言外教,加强非通用语种课程和专业建设,继续聘请葡萄牙语、西班牙语、韩语等外籍教师,适时增设俄罗斯语、波兰语、意大利语、德语等课程。到2020年,聘请外籍专家50余人。

    (三)留学湖大工程

    1.扩大国际学生规模,优化结构。一是调整对外交流的地域和国别结构,加大对国际学生重要来源国的招生宣传力度,为开展交换生项目和吸引自费国际学生拓宽渠道。二是加大中国政府奖学金、孔子学院奖学金、湖北省政府奖学金和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校长奖学金的招生力度。三是依托省教育厅针对“一带一路”和澳大利亚、新西兰及斐济留学生的专项奖学金项目,做好招生宣传。四是鼓励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国际合作培养。五是更新和完善国际学生招生网站,开发多语种宣传界面和来华留学管理信息平台。到2020年使我校国际学生总数达到1000人。

    2.建立学历教育的学位课程体系。到2020年,形成3-5个以一级学科(覆盖本、硕、博)为基础、与国际接轨的全英文学位课程体系,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通过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开设课程、聘请外籍教师授课等措施,切实提升英文课程的质量和水平,逐步提升我校国际学生的学历教育层次,并加大在硕士、博士层次国际学生的培养力度。

    3.完善预科和短期访学教育体系。整合教学资源,建设具有我校特色的汉语语言和中华文化学习体系,通过3-5年的努力,使我校成为国际学生汉语学习的首选院校之一。积极申报湖北省外国留学生预备教育基地。以孔子学院(课堂)为平台,吸引更多学生来校学习和交流。

    4.营造多元文化氛围。举办暑期汉语语言文化课程、世界一流大学日、国别日、国别周、国际文化节等校园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营造多元校园文化氛围,为我校国际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舒适开放的学习环境。

    (四)孔子学院品牌建设工程

    1.拓展孔子学院全球布局。总结经验,科学谋划,新增1-2所孔子学院/课堂,进一步形成我校孔子学院多层次、差异化的格局。

    2.夯实对外交流合作平台。利用孔子学院/课堂已经形成的优势和特色,推进与合作院校的高层互访,拓宽合作领域,通过实施师生交流交换项目、合作开设课程、开展合作研究等方式,促进与国外合作院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技术应用等多方面的合作,将孔子学院/课堂打造成我校对外交流、合作、传播的重要平台。

    3.提升孔子学院办学质量。加强对已有孔子学院/课堂的管理,加快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加强教学案例库建设,注重与本土文化相结合。通过开设以武术、书法、茶艺等文化课程和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等形式扩大生源;通过联合开发教材、用好“孔子学院奖学金”等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推广中华优秀文化。在“十三五”期间,力争再获殊荣。

    4.建立健全相关资源体系。加快高素质管理队伍建设,选拔和储备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爱岗敬业的专职院长;加强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适应不同层次教学需要的师资队伍,加大孔子学院所在国本土师资培养力度。到2020年,初步建成涵盖中方院长、公派教师、专职教师、本土教师、志愿者的我校孔子学院/课堂专业人才库。改编和新编一批知识性、趣味性和通用性较强的汉语教学和中华文化的本土教材,形成适应不同对象需求的教材和教学资源体系。

    (五)国际科技合作工程

     1.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建设。围绕我校的优势、强势学科以及拟重点发展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方向,加强与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校级实质性合作研究平台建设,到2020年建成2-3个校级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引进国外高水平研究团组,申报各级重点实验室、实验中心、引智基地,打造国际知名科研平台。

    2. 加大国际科技合作力度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双边、多边和区域性的国际科技合作,争取并承担国际框架和国际组织的科研项目,加强与国外著名高校和大型企业的科技合作,显著提高国际科技项目的数量及其经费占学校科研经费的比例,到2020 年能够承担一批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支持各学科积极争取和举办有影响、高水平的国际会议,进一步加大对在高水平国际期刊发表成果和申请国际专利的支持力度,产出一批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3. 实施地区/国别研究计划

    深刻认识国别和区域研究的重要意义,积极发挥我校对巴西及拉美、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研究的相关优势,结合我校巴西研究中心、日本研究中心等机构,扎实推进区域/国别研究基地的申报与建设工作,为国家改革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到“十三五”末期,将我校巴西研究中心建成教育部区域/国别研究基地,并建设若干个省级(校级)区域/国别研究中心。

    四、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强化组织领导,为学校推进国际化战略提供坚强组织保证。成立学校国际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外事工作的副校长担任副组长,其他相关领导和涉外部门、院系主要负责人担任成员,定期召开学校国际化建设工作会议,统筹谋划和推进全校对外交往工作,协调处理重要涉外事项。

    2、经费保障

    强化经费保障,为学校推进国际化战略提供充足资金支持。“十三五”期间,在高端外籍专家和普通外籍教师的聘请方面加大投入,并设立专项经费,资助教师和学生出国学习交流,以加大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力度和外籍教师承担专业课程教学的比重。

    3、制度保障

    加强制度建设,为学校推进国际化战略提供长效机制。对现有的外事工作制度进行全面梳理,做好废、改、立工作。在来华留学生管理上,参照国内高校辅导员运行模式,探索建立“国际学生辅导员”制度,形成学工、团委、后勤、教务等多部门联抓共管格局,积极推动来华留学生与本土学生的管理服务趋同化。就学生出国管理而言,在课程衔接、学分认定、学籍管理等方面积极推进改革。在教师出国方面,在保障出国教师的权益、待遇的同时,加强绩效管理,确保教师个人、所在学科和学院都能从中受益。

    4、服务保障

    不断改进服务,为学校国际化战略的推进营造良好氛围。“十三五”期间,完成来华外籍教师和留学生教学、生活用房等支撑条件的建设与改造,在学生教室和宿舍、科研实验、后勤和办公服务场所等校园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中,更多地融入国际化理念,提供便利化服务。加强图书文献资源建设,提升外文图书、报纸、期刊种类和数量。营造多元校园文化氛围,进一步丰富来华外籍教师和留学生的文化生活。加大海外宣传工作力度,加强英文宣传媒介建设,完善校、院英文网站,有效提升学校的海外知名度。

     


     

    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十三五教育信息化专项规划

    高等教育信息化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今后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迈向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教育信息化引领和支撑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已成为直接影响高校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进一步强调:高等教育信息化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创新前沿。以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课堂为核心的智慧校园建设必然将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并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科研、服务于社会。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立足学校实际,特制定我校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

    一、“十二五”以来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回顾

    (一)主要成绩

    十二五期间,根据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要求,学校积极落实党和国家关于信息化建设的决策部署,在新机遇和新挑战下,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需求为先,应用驱动的方针,稳步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一方面,加强了信息化建设规划,促进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逐步建立了应用支撑体系,不断提升校园信息化应用水平;圆满完成学校“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并为“十三五”建设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十二五”前后基础数据对照表

    分类

    主要

    项目

    2010

    2015

    增长比例

    备注

     

     

     

     

     

     

     

     

     

     

     

     

     

     

     

    信息化基础建设项

    出口

    带宽

    教育网1G

    电信110M

    教育网1G

    电信1G

    IPV6  1G

    170.3%

     

    有线网络信息点数量

    2.2万个

    2.5万个

    13.64%

    校本部有线网络全覆盖

    核心

    接入

    1000M

    10000M

    900%

    技术升级设备换代

    网络

    架构

    单核心架构

    存在隐患

    双核心双汇聚

    负载均衡

    互为备份

     结构更优

    核心结构优化,完成扁平化改造,实现有线无线一体化认证,提供更稳定可靠的服务

    无线网络覆盖

    1300

    (一期项目)

    从无到有

    从无到有,独立组网,校本部和阳逻校区主要场所实现无线覆盖,与有线网络实现无缝衔接

    第二代互联网(IPV6)

    构建了IPV4/IPV6双栈式校园网

    从无到有

    独立路由,共享交换,构建下一代互联网

    信息

    门户

    2013-2015,完成信息门户两期建设。

    信息化三大基础平台之一

    门户系统已完成单点登录、关键业务系统功能集成、信息收集展示、数据综合查询等功能。

    统一身份认证平台

    信息化三大基础平台之一

    通过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用户可使用一个账户和密码访问校内已集成应用系统,无需再进行繁琐的账号密码记忆。

    共享数据中心平台

    仅为一卡通部分子系统提供基础数据

    为信息门户、OA系统、数字迎新、学籍管理、学费缴

    纳、宿管、门禁、图书、医疗管理等多种应用提供数据信息服务

    信息化三大基础平台之一

    基础数据逐步共享

    校内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情况

    10余个

    40余个

    300%

    各职能部门几乎都建有应用管理系统。主要完成了OA、信息门户、人事、学工、物资采购等功能,完善了各类应用。

    云支撑平台

    云平台上运行各类应用系统20余个,包含OA、统一信息门户、财务、教务、研究生、学工、人事等。

    从无到有

    云支撑平台为多种应用系统提供基础数据信息服务。

    校园

    一卡通

    消费和图书借阅功能

    阳逻校区一卡通建设;

    校本部宿管与门禁系统对接;

    结合无线网建设,推出掌上校园APP

    引入支付宝电子支付;完成电子支付平台建设

    功能进一步完善

    06年建设至今,不断健全校园一卡通长效管理机制,校园一卡通已经实现功能包括:学生、教师身份识别、图书借阅、医疗、上机、就餐、洗浴、门禁、购物、体能测试等功能。

     

     

     

    教学

    辅助

    教育教学模式创新

    /

    构建直播课堂,目前直播课堂已与教师联盟联通,学生通过其学习联盟内共享课程。同时学校也在教师联盟优课联盟开放了共享课程。

     

    协助教务部门推进学校现有精品课程转型升级和在线开放共享,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科技依托,服务保障,从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迈进

    我校数字校园建设已见成效,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建设日臻完善,基础网络环境稳健,无线网络覆盖校园主要公共区域,数字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更加配套、结构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善、管理更加先进。数字校园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信息化发展迈向一个新的阶段。

    第一,理顺关系,建立健全学校信息化管理机构和机制

    在“十二五”期间,制订了《数字化校园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分阶段、分层次地推进我校信息化建设。

    学校成立了负责统筹全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将原仅有的技术支持和网络服务的直属单位升格为兼有管理职能的处室,进一步加强了学校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地位,明确了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管理流程和体系。

    第二,持续投入,推进各类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

    (1)校园网出口带宽,电信1G出口带宽、教育网1G出口带宽,IPV6 1G出口带宽。目前多条链路出口带宽基本保障学校教学科研需求。

    (2)全校信息点总量约2.5万个。有线网络主校区全覆盖。多校区通过光缆互联互通,实现电子信息资源高度共享。校园网部署光纤、网线逾68万米。

    (3)构建校园无线网络,建设公共支撑环境,满足师生日益增强的校园无线网络需求,已完成校园无线网(一期)建设,建设约1300个无线AP,基本实现办公区、科研区、教学区和校内主要公共区域覆盖。

    (4)推进各类基础设施建设与升级。将校园网络核心升级为“双核心,双汇聚”,强健网络结构,进一步增强网络稳定性和安全性;完成了网络结构扁平化改造,实现了有线、无线一体化认证;逐步更换了部分老楼宇超期服役设备。

    (5)学校构建了IPV4/IPV6双栈式校园网。IPv6校园网采用与IPv4校园网“独立路由,共享交换”的建设思路,配置专用IPv6路由器,与IPv4校园网共用汇聚层交换机,实现接入层的双栈连接,使IPv6网真正实现可控、可管、可运营,不断提高下一代互联网的使用价值。

    第三,逐步建立校园信息化应用支撑体系,不断提升校园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

    (1)职能部门应用系统建设

    教育管理体系信息化水平稳步提升,学校各级各类管理系统得以进一步开发和应用,助推学校各单位管理与服务工作。校内各应用系统建设较为完备,建有信息门户、OA、教务、学工、人事、研究生、财务等各类应用系统(含软件平台、应用服务等)四十余个,各职能部门几乎都建有应用管理系统。

    (2)共享数据中心

    从建立共享数据中心平台入手,逐步实现基础数据(跨系统)共享。目前,学校数据中心已初具规模,并为信息门户、办公自动化系统(OA系统)、数字迎新、学籍管理、学费缴纳、宿舍管理、学生宿舍门禁、图书借阅、医疗管理等多种应用提供基础数据信息服务。

    (3)校园信息化应用支撑云服务平台

    结合中央财政项目,利用虚拟化技术,学校构建了校园信息化应用支撑云服务平台,并对校内已有各类应用平台进行了整合。当前平台上运行有办公自动化系统、统一信息门户、财务综合查询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研究生管理系统、学生综合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系统、上网计费认证系统等20多个应用系统。

    (4)校园“一卡通”

    校园“一卡通”项目建于2006年,完成建设项目15个,与8个系统实现对接。2010年以来,校园“一卡通”完成水控项目升级;完成“一卡通”电子支付平台项目和宿管系统电子门禁升级;引入支付宝,完成充值支付功能。

    目前,校园“一卡通”已在多校区实现校园“一卡通用,一卡多用”,达到了学校不同校区的师生“一卡在手,走遍校园”的目的。

    (5)掌上校园APP

    结合无线网建设,学校推出掌上校园APP应用,推进基于无线网络的智慧校园建设。让师生在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的基础上,针对各种智能终端开发应用系统网络服务,目前,掌上校园APP已集成了“一卡通”中相关功能,下一步还将陆续集成信息公告、课程查询、公文查阅、个人财务查询、图书借阅等功能。

    第四,整合信息资源,提升教学信息化建设水平

    (1)在环境建设方面

    学校建有不同功能的计算机网络机房(座位数2488个)、各类多媒体教室187间(座位数约18902个)、录播室3个并接入校园网,在345号教学楼(13楼)、图书馆等公共区域提供免费无线网络服务,为师生工作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

    学校建有网络英语学习中心、MOOCs教学辅助平台等大型应用学习平台,并在网上提供在线学习、课程辅导、师生交流等功能,能同时满足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学习的需要。

    (2)在资源建设方面

    学校构建了课程中心平台、校园综合视频网,提供包括公开课、纪录片、讲座、综艺、电影等在内的丰富视频资源,并引进支持IPV6的校园网络视频PPTV

    学校图书馆提供的电子图书总量281.94万册(数据截至20165月),拥有中外文数据库285个,数据存储容量80 TB。学校统一提供的非视频类数字教学资源总量54500GB,学校统一提供的视频类数字教学资源总量42100小时,基本满足师生的日常教学和科研需求。

    (3)在教学模式创新方面

    围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20145月学校先后加入全国地方高校UOOC(优课)联盟和湖北教师教育网络联盟,消化吸收MOOCs、翻转课堂等新型教育模式,积极探索多样化教育教学模式。

    推进学校现有精品课程转型升级和在线开放共享。建立课程遴选机制,遴选一批学校优质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通识教育课程、公共选修课,进行基于MOOCs模式探索的课程资源建设,逐步构建学校网络互动学习平台和重要教学资源。目前,学校直播课堂已与“教师联盟”联通,学生可通过直播教室学习联盟内共享课程,并计入学分。同时学校也在“教师联盟”、“优课联盟”开放了多门共享课程。

     (4)在应用服务方面

    为学校各单位提供虚拟主机和主机托管服务,构建了90余个部门网站和各类专题网站;利用网络流量控制功能,对在线下载、在线视频等网络功能进行优化调整,合理配置了校园网各类应用服务的网络流量,有效保障师生正常的工作学习需要。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校的信息化建设正步入发展期,信息化整体应用水平不断提升,网络应用服务的类型与各类应用管理系统不断增多,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等业务对信息技术的依赖度越来越高,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重硬轻软”的现象也在逐步得到改善。总体而言,学校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和学校日益增长的信息化建设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全校信息化统筹管理制度体系尚不完善,落实力度不够

    近五年来,学校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校园网和信息化相关的文件,但缺乏全校信息化建设统筹管理和约束机制,导致部门联动不够协调,制度执行较为乏力。全校各二级单位网络与信息化安全管理机制也未能全部理顺。二级单位信息员无论从职责的明确、队伍的建设还是培训培养等方面都还有待加强和规范。

    2、学校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和应用水平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

    一是,为适应高校日益增强的信息化需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有待加强。校园出口带宽有待进一步扩容和优化;信息化弱电管网建设缺失;无线网覆盖率需进一步提高;阳逻校区网络瓶颈问题尚未解决;部分老楼宇和设备亟待更换等。

    二是,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尚未达到与学校发展相映衬的水平。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渠道分散,存在资源分布不合理、联通协同性差、数据共享程度低的问题,且存在数据不一致问题;学校基础数据库尚未完全建立,数据质量不高,无法实现数据治理;尚未建立大数据分析、评估与决策平台;学校校务管理智慧化、信息化程度有待提升;云支撑平台目前功能较单一,未发挥最大应用功效;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构建不完备,防护体系、审计措施有待加强。

    3、信息化对教学和科研的引领支撑作用表现尚不明显

    近五年来,学校信息化建设主要聚焦于管理和服务的业务层面,以建设网络基础设施、公共管理平台和应用管理系统为主,信息化部门和教学、科研等业务部门结合不够紧密,信息技术对教学、科研等办学主体业务融合不够,对传统教学和科研活动的支撑和模式创新未充分显现。

    4、学校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缺乏,后继乏力

    信息化建设成果需要人才队伍巩固和发展,才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目前,信息技术人员发展空间不足,导致高水平信息技术人员引不进、留不住,高水平技术人才队伍缺乏,制约影响学校信息化发展的整体水平。

    二、机遇与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国家高度重视信息化。十八大报告将信息化列为“新四化”,并提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国务院发布《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相继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和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信息化在国家层面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教育信息化在高等教育发展和综合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已经确立。

    信息技术日益成熟。当前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泛在接入等技术日益成熟,有力推动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学校及师生对信息化的需求强烈。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师生对更加优质信息化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二)面对的挑战

    信息技术人才竞争激烈。当前信息化发展迅速,社会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尤其是高端人才的需求较高,学校难以吸引高水平信息技术人才,存在“引不进、留不住”的困境,信息化发展的可持续性和高水平建设面临较大困难。

    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产品更新换代频繁,同时还存在教育信息化产品成熟度不高的问题。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一方面为信息化建设不断提供了新的技术,另一方面更新换代过快,产品开发成本较高,可持续性难以保障,同时面向教育行业的产品成熟度不够,还不足以匹配高等院校实际高水平信息化应用需求。

    网络与信息安全形势严峻。在网络与信息安全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学校应高度重视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不断增强师生的网络与信息安全自我防范意识,切实维护师生的权益,为师生提供更加安全、高效、全面、快捷的网络服务。当前,学校信息安全专业技术人员较为短缺,在网络与信息安全方面的措施和技术手段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建设目标、指导思想和建设原则

    (一)建设目标

    通过“十三五”期间的建设与发展,不断完善校园网络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重点推进校内应用服务的整合、数据应用及教学资源建设;构建以“云服务”为核心的资源数字化、应用集成化、传播智能化的信息环境;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科研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师生的信息化素养,同时建设稳定、高效的信息化管理运行机制;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一个信息化程度高、具有时代特征、富有湖大特色的现代化高水平大学。

    (二)指导思想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精神,从学校“十三五”战略规划部署出发,与时俱进,满足师生对智慧校园的需求,逐步实现我校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三)建设原则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坚持从学校全局高度统一标准,统一规划,整体部署;同时根据学校“智慧校园创建工程”要求,分步分期实施具体项目,保证规划的逐步落实。

    突出重点,促进应用。根据统一规划部署,促进全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各领域信息化的全面推进,抓重点项目,避免全面铺开,提高有限建设资源的使用效率。

    加深融合,提升服务。立足学校主流业务需求,以满足师生教学和科研对智慧校园的需求为根本导向,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管理、教学、科研的深度融合,提高教育信息化服务师生的能力。

    共建共享,协同创新。树立“开放、共享、绿色、协作、创新”的信息化发展理念,建立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全面提升我校教育信息化水平。

    四、建设任务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目标就是打造“智慧校园”,建设以物联网为基础、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融合的“智慧一体化环境”,形成“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

    (一)智慧校园支撑环境建设工程

    智慧校园支撑环境是我校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之一,主要包括: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两大部分,要通过“十三五”期间的建设,逐步形成资源配置与服务的集约化发展途径,构建稳定可靠、用户体验良好、高效低成本的支撑体系。

    1、基础设施建设类

    (1)进一步提升出口网络带宽,不断优化网络结构

    按照有关文件要求,“十三五”末期出口带宽增至5-6 G,优化网络结构,满足师生用户日益增加的校内外资源访问需求,特别是基于MOOCs教学的带宽资源需求,同时,保障网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构建并完善高速稳定、安全可控的校园无线专网

    完成主校区、阳逻校区无线网络二期建设任务。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满足师生在校内能随时随地使用无线终端设备,方便快速的访问校园网和Internet资源的迫切需求,为智慧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提供相适应的基础网络环境。

    (3)解决阳逻校区网络带宽瓶颈问题

    完成阳逻校区网络基础链路改造,解决困扰已久的链路质量和带宽问题。

    (4)完成部分楼宇结构化布线和基础设施设备升级改造

    对学校部分老楼宇完成结构化布线,更换部分超期服役的网络设备,同时楼宇链路与中心机房连接,采用“双回路”模式,解决由此导致的网络运行质量的问题。

    (5)适时启动学校信息化地下弱电管网建设

    在学校统一地下管网建设规划下,启动校园信息化地下弱电管网建设,推动地下弱电“一张网”工程建设,统一敷设主干光缆,逐步将现有校园计算机网、视频监控网、“一卡通”专用网和公共通讯网迁移到主干光缆上,制定校园信息网络管道使用和维护管理办法,出台基础运营商租用校园光缆管理办法,对部分地下或楼宇老化网络线路进行重新敷设。

    2、公共信息服务基础平台提升工程

    (1) 搭建“教育云”基础支持平台

    一是,创新资源配置模式,利用资源池化技术,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实现资源按需分配,促进资源利用效率和服务水平提升;

    二是,建立“公有云”资源共享机制,面向全校师生提供云计算、云存储和带宽等资源服务,满足师生对信息获取的便捷、易共享和易管理的需求;

    三是,提供“云终端桌面”,降低我校计算机终端的运行与管理成本,适应移动终端迅猛发展趋势;

    四是,提供“存储云”服务,用五年左右时间,搭建和完善云端个人空间服务系统,面向全校师生员工,提供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网络教学空间和和网络办公空间满足用户对数据的可用、可靠、易共享和易管理的需求。

    (2)构建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工程

    加强信息网络安全,提升整体安全防护水平。贯彻落实网络信息安全规划和法律法规,全面实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强化网络信息安全预警和技术防护,增强应急处置和灾难恢复,有效防护、控制和抵御网络信息安全风险,构建更优质、稳健、可靠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环境。

    (3) 校园“一卡通”系统升级改造

    完成“校园一卡通”系统升级改造。解决部分硬件设备陈旧老化的问题,同时对“校园一卡通”系统进行安全性和功能性的升级改造。

    (4)搭建智能网络运行监管服务平台,逐步完成全校信息技术服务体系构建

    成立全校一站式IT服务呼叫中心,建立统一组织、部门联动的全校信息技术服务体系。搭建智能网络运行监管服务平台,建设包含服务台、事件处理、通知发布、资产登记、知识库、运维报表等功能模块,提升全校信息技术服务体系效能。

    (二)智慧校园综合服务平台建设

    1、构建全校统一的智慧云大数据平台

    建设一个设备集中化、资源虚拟化、部署标准化和管理自动化的智慧云大数据平台。为智慧校园“大数据”及“物联网”应用提供支撑。健全数据治理机制,完善数据标准化和数据质量管理,提供非结构化数据管理工具。加强智慧云大数据平台的信息安全管控,实现数据异地容灾备份。

    解决当前共享基础数据中心“无数可用、有而不用、用而不准、准而不深”的问题。实现数据的有序流动、全局共享,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建立以数据质量为核心标准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评估体系,全面推动管理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步伐;深入挖掘数据价值,为动态监管、评估和决策等提供服务。

    2、强化移动应用功能,构建移动信息服务平台

    推动移动应用服务平台构建,通过移动终端(APP或微门户等)强化移动应用功能,打造“多种应用关联,贴近用户使用”的移动应用综合平台。使师生用户能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实现工作提醒、事务办理、基本信息管理和校内生活等功能;同时完善移动学习功能,师生用户能利用碎片时间查阅资料、观看教学视频和课件、完成作业和测试;同时引入社区概念,在移动终端用户之间有效形成以工作、学习、科研、生活为主题的“群”,相互交流协作、共同进步发展。
      同时,基于智慧云大数据平台,利用移动校园平台汇总各类应用系统提供的数据信息,以及移动客户端获取的数据信息,分析师生移动工作、学习与应用的记录档案,有针对性的对师生的工作与学习趋势提出分析和建议,以更加智能的方式贴近用户,为师生提供便捷、安全的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

    3、以云计算技术为基础,以深化应用为抓手,建立“一站式”虚拟办事大厅

    通过信息化带动我校管理创新,重新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管理制度、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各项管理事务,提升校务管理水平。通过建立“一站式”虚拟办事大厅,逐步整合分散的各类应用管理系统,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我校行政服务模式,体现“以生为本、以师为先”的办学理念。以个性化的门户为平台,建立网上虚拟事务大厅,提供校内设施、资源、流程及其状态的查询服务,面向全校师生提供个性化、定制化、集成化个人信息便捷服务,提升服务师生的能力和水平。

    4、基于学校基础数据库、公共信息系统及相关业务,建设“一表通”工程

    利用“一站式”虚拟办事大厅,让师生的基础数据采集、审核和更新更规范化,使得师生基础信息“一次填写,多次使用”,实现“一站式服务,办事一表通”。

    5、以数据质量为核心,以大数据分析为基础,建立评估与决策平台

    通过应用云计算、虚拟化、大数据和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渗透融合,实现学校教学、科研、管理业务的“全面提升+深度整合”,以“互联网+”为手段,以智慧云大数据平台为支撑,逐步实现信息管理向信息服务转化,利用数据挖掘、大数据统计与分析等手段为评估与决策服务,从整体上提升学校业务管理和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三)智慧校园人才培养平台建设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人才培养的信息化是实现我校教育信息化总体战略的关键一环,是体现高水平大学信息化水平的标志性成果,是实现“未来教室、未来教师、未来教育”工程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现代社会急需的高信息化素养的创新性人才的重要途径。

    1、建设基于云的教学环境和数字化学习资源库,实现人才培养信息化

    统筹学校教学资源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构建学校统一的“MOOCs教学中心”(含录播教室和录播平台)、建设符合国际标准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库、实验教学资源库,促进优质学习资源的共建共享;启动建设数字化校际交流课程,逐步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一批高水平智慧教室,适应人才创新培养模式。完善教学资源的版权管理,推动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2、建设实验实训教学网络平台

    构建学生自主实验和自助实验的信息化实验教学环境,加强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实现网上辅助教学和网上模拟实验,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四)智慧校园科学研究平台建设

    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科研信息化是高校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强化科研职能的重要保障,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高校科研能力的提升。进一步加强科研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手段,促进我校科研水平的全面提升,实现教学研究型高水平大学的建设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现实作用。

    1、汇聚优质资源,搭建科研服务信息化平台

    以“云服务”平台为基础,配合相关单位,建设重点学科信息资源汇聚平台,形成若干重点学科科研信息资源库和面向交叉学科的科研信息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重点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科研能力提升提供优质资源支撑;建设科研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为全校师生提供科研信息推送服务和协同科研支持服务,促进科研团队的校内外协作和跨学科科研资源共享;促进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与财务系统、教务系统、人事系统等各电子校务管理系统的对接,实现数据互通共享

    2、增强科研基础实力,建设全校高性能计算公共平台

    建设一套校级公共高性能计算平台,为全校各学院、各学科有需求的科研课题组提供开放式的高性能计算服务,满足多个课题组同时在线提交计算任务,按需分配计算和存储资源,从而提高学校科研基础实力,提升计算设备利用率,避免重复投资。

    (五)“智慧校园”重要建设工程

    专栏  “智慧校园”重要建设工程

    (一)“一站式”办事大厅项目

    通过信息化推进我校服务创新,重新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服务体系、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各项管理事务,创新行政服务模式,提升校务管理水平,体现“以生为本、以师为先”的办学理念,实现“一站式服务,办事一表通”。

    (二)构建移动信息服务平台

    加快移动信息服务平台构建,打造“多种应用关联,贴近用户使用”的移动应用综合平台,同时有针对性对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提出分析和建议,以更加智能的方式贴近用户,为师生提供优质、便捷、安全的虚拟校园环境。

    (三)智慧云大数据平台

    建设一个设备集中化、资源虚拟化、部署标准化和管理自动化的智慧云大数据平台。为智慧校园“大数据”及“物联网”应用提供支撑,利用数据挖掘、大数据统计与分析等手段为动态监管和评估决策等提供服务。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体制机制

    进一步建立信息化建设规范和标准体系:

    一是,强化并突出信息化建设与管理部门在学校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引导和中心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形成统一规划、统一投资、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局面。

    二是,加强信息化建设规划,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建设规范和标准体系。依据规范,统筹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项目,进一步从管理体系、立项与管理、规范与标准、资源共享等方面作出约定并推进实施。

    三是,完善信息化制度建设,增强制度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做好制度的废、改、立工作,通过健全管理制度,形成信息化管理制度体系;建立一系列信息化评价体系,推进信息化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是,形成以信息化建设与管理部门为主体,各单位信息化管理为辅的二级管理体系,建立职能部门、院系联系制度,在办公区和教学区巩固信息化建设分级管理模式,逐步强化二级单位信息员队伍建设和培训。

    (二)加强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培养,重视高校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提供高水平人才支撑。

    一是,信息化教师队伍,要使在职教师普遍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提高信息化环境下的执教能力;

    二是,信息化管理队伍,要使各类管理人员具备与工作职能相关的信息管理技术,提高工作的现代化、科学化管理水平;

    三是,信息化理论研究、应用开发队伍,要对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总结、研究、探索,提供理论和技术上的支撑和指导;

    四是,信息化技术维护队伍,要使在岗的技术人员能够为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优质的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

    (三)充足经费投入

    建立稳定的、多元化的信息化经费投入机制。逐步加大对信息建设经费的投入力度。同时积极争取社会资金,通过服务外包、与银行等企业单位合作,多种渠道筹措信息化专项建设经费,将常规预算、专项投入、自筹资费和社会支持等方式相结合,使学校信息化建设及运行经费投入充足,逐年增长。根据学校发展形势和师生需求,优化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经费比例,并逐步加大信息化运行经费投入。

    (四)标准运维管理体系

    通过制定规章制度、服务流程和标准规范,应用技术手段,实现集约化运维管理(包括网络、服务器、数据库等),增强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应对能力;健全标准运维管理体系,建立融合制度、流程、人员、技术、信息资源于一体的标准运维管理平台,实现对基础设施、技术服务的综合管理与监控。

    (五)鼓励信息技术应用创新

    引入信息化创新项目管理,加大创新型信息化项目数量及资金投入,发挥师生自主创新能力;把创新精神贯穿到信息化建设的各个环节,激发广大师生创新热情,鼓励创新实践;鼓励师生员工参与信息化建设,培育创新创业,构建信息化环境下创新文化。

     


     

    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十三五”文化建设专项规划

    为全面提升学校文化建设水平,切实增强学校软实力,更好履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大学使命,根据《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十三五”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编制依据

    大学文化是大学在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氛围、风气与品质,也是师生所共同遵循的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大学文化是大学的根脉,蕴含着大学的学术传统与精神内核,是大学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内在支撑力和驱动力。

    经过80余年办学积淀和30余年综合化发展,学校文化软实力得到凝练和营造。建校60周年时,学校即提出要注重提炼和打造富有特色的大学文化。新世纪以来,学校总结、阐释并确立了“日思日睿、笃志笃行”的校训和以“自强不息、克难奋进”为基本特征的“习坎精神”,校歌、校训、校标等富有深厚底蕴的文化符号体系日臻完善。

    “十二五”期间,学校把文化建设融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中心工作,全面持续推进文化建设,注重大学精神的传承,“湖大”精神更加深入人心;学术活动丰富,学术文化更加浓厚;学生社团异彩纷呈,“百团”争艳;道德建设月、全民阅读、校史宣讲、“一院一品”文化活动影响力广,逐成品牌。学校多次获“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湖北省文明单位”、“教育部高校优秀校园文化成果一等奖”、“湖北省十佳书香校园”等荣誉和奖项,为学校科学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文化滋养。与此同时也应看到:我校文化建设的总体水平还不够高,文化品牌与特色还需深度打造;师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意识还不够强,湖大精神的真正形成还需长期熔铸;文化建设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文化建设条件保障还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

    十三五,学校提出了“提质进位百强”的奋斗目标。在这一新的历史阶段,构建富有历史内涵、时代精神和自身特色的大学文化,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营造良好育人和学术环境、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加快实现学校办学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导向,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师生为主体,以加强精神文化熔铸、推动制度文化完善、促进学术文化繁荣、深化行为文化养成、强化环境文化熏陶为主干,以十大文化建设重点工程为抓手,以健全完善体制机制为保障,紧紧围绕学校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目标,牢固树立文化育人理念,培养师生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建设具有湖大特色的大学文化,为“提质进位百强”奋斗目标的实现提供强大的思想文化保证。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传承历史与发展拓新相结合。既要继承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发掘传承我校文化的厚重积淀,借鉴吸收其他高校文化的有益成果,又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面向未来发展,顺应时代要求,赋予学校文化以新的内涵。

    (二)坚持尊重创造与注重引导相统一。既要充分尊重师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师生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文化建设的合力与活力,又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大学文化的前进方向,保证文化建设的主流导向。

    (三)坚持共性文化与个性文化相协调。既要遵循大学文化建设的普遍规律,彰显大学文化的共有特征,又要立足校史校情,提炼我校文化的个性特点,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学文化,还要鼓励基层单位结合自身发展历史和特点建设优秀文化。

    (四)坚持持续建设与分步实施相衔接。既要始终保持大学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长远规划、整体布局,又要对近期目标、保障机制进行任务分解、责任落实,提出配套措施和实施步骤,确保学校文化建设重点突出、环环相扣、分步实施、整体推进。

    四、建设目标

    长远目标:经过长期建设,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文化名校、一流的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一流的社会先进文化的创新源与辐射源,形成格调高雅、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师生认同的大学氛围、风气与品质。

    十三五目标:经过五年建设,在文化活动打造、文化阵地建设、文化景观建造、文化人物选树等方面取得明显成绩,形成若干标志性成果和一批有影响的品牌;在优良校风培育、湖大精神塑造上有更大进展,师生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意识进一步增强;文化育人、文化强校作用更加凸显,师生文化素养明显提升,学校文化优势更加突出,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五、建设任务

    (一)加强精神文化熔铸。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内核、精髓和灵魂,也是大学文化的最高层次,集中展现了一所大学的精神风貌和个性特点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学校的办学理念文化,更好指导办学实践。要弘扬“日思日睿、笃志笃行”的校训精神、“自强不息、克难奋进”的“习坎”精神以及“求实、务实、踏实”的校风、教风、学风,进一步塑造学校精神品格和精神风貌。

    (二)推动制度文化完善。大学制度文化是大学在办学过程中各种权利、义务及责任的综合,是大学精神文化的转化和固化,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继续深入探索建立和完善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大学制度,不断提高依法办学水平。要完善民主管理机制,发挥各群体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作用,不断增强师生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要健全学校典仪制度,延伸育人功能。提高学校成员对学校制度的认同感、敬畏感和理解力、执行力,进一步树立制度权威。

    (三)促进学术文化繁荣。大学学术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本质体现,构成了大学文化的基础,显示出一所大学的学术品格和学术风尚。大力加强学术文化建设,构建求真守信、兼容并包、鼓励创新、和谐健康的学术生态。要积极吸收现代大学的学术理念,培育学术精神,凝炼湖大学术文化特质。要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高品质学术活动,浓厚学术氛围。要建立和完善符合国情校情的学术管理制度体系。要建立健全学术道德规范体系,强化师生的学术道德意识。

    (四)深化行为文化养成。大学行为文化是大学师生精神状态、行为操守和文化品位的动态反映,也是大学精神、办学理念和价值观念的直观体现。加强校风建设,培育良好的师风、学风和干部作风。要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要加强行为文化宣传、引导和研究,倡导文明、和谐、高雅的大学行为文化。

    (五)强化环境文化熏陶。大学环境文化是大学文化的外在表征,体现了学校的文化品位和格调,影响着一所大学的育人环境和社会形象。要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强调环境艺术的教化功能,建设优美怡人、富有特色、寓教于景的校园环境文化。要设计和推广学校形象,提高学校社会美誉度和影响力。要加强各类文化场馆、设施、媒体建设,夯实文化传播平台。要积极发展学院特色文化,构建良好的大学文化生态。

    六、重点工程

    (一)“湖大精神引领”工程

    1、开展全校性教育思想大讨论。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大学发展规律,结合自身历史积淀和个性特征,进一步凝练和明晰办学理念,梳理办学思想,努力形成共识。(主要责任单位:学校办公室、教务处、党委宣传部等)

    2、加强湖大精神的挖掘与总结。注重从校史印记、办学传统、名师精神、校友成就、校风教风学风等方面提炼学校精神的特质,开展湖大精神讨论、研究、寻访活动,在继承校训精神、“习坎”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湖大精神的内涵,建立湖大精神的坐标体系。(主要责任单位:党委宣传部、档案馆)

    3、加强湖大精神的培育和践行。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各种场合大力宣传湖大精神,长期开展校史宣讲、教唱校歌等活动,教育引导师生领会湖大精神的内容、实质等,促进精神的内化,使之逐渐成为湖大人的集体意识、行动指南和精神标签。(主要责任单位:党委宣传部)

    (二)“制度文化优化”工程

    4、完善现代大学管理制度。以《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章程》为圭臬,进一步完善教学、科研、人事、学生、财务、资产、监察、校园建设等管理规章制度,建立相对完备的运行规则体系,推进依法办学和依法治校。(主要责任单位:学校办公室、发展规划处等)

    5、构建民主管理文化。坚持和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坚持校务公开制度,规定公开内容,规范公开程序。坚持教授治学,发挥教授委员会在学校学术、管理中的决策咨询作用。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积极作用。保障教职员工对学校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建立并完善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制度。(主要责任单位:学校办公室、发展规划处、党委统战部、校工会等)

    6、健全学校典仪制度。健全学校各类学术活动、文化活动、庆典等仪式规范,设计并规范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学位授予、升旗仪式、优秀师生表彰、文化艺术节、大型体育运动会等重要典仪、大型活动的标准流程,树立学校活动的庄重典雅形象。(主要责任单位:学校办公室)

    7、构建制度执行文化。加强各项重要规章制度的宣传,畅通制度传达、周知渠道。坚持刚性执行与柔性执行相结合,约束与激励相结合,执行与教育相结合,以提升执行实效。进一步健全制度执行的督查、评估、反馈机制,及时修订、修改不合时宜的规章制度。(主要责任单位:学校办公室)

    (三)“学术文化活跃”工程

    8、浓厚学术氛围。广泛开展学术活动,力争打造1-2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学术论坛,举办3-5个全国性学术会议,办好校内各种学术论坛和沙龙,着力打造学术文化活动精品。继续办好《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学报》等学术刊物,不断扩大其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支持各类学术团体健康发展。规划出版一批学术刊物和学术专著。倡导“兼容并包、交叉融合”的学术氛围,鼓励学科间的交流互动、协同创新。滋养“尊崇学术、尊重学者”的风气,积极宣传学术活动、学术成果和学术人物。(主要责任单位: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研究生院、党委宣传部、学报编辑部等)

    9、完善学术制度。加强学术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符合国情校情的学术管理制度体系,依法规范学校的学术决策体制、完善学术决策过程和工作规则,实现学术决策的科学化。加强学术日常管理,规范学校学术交流活动。(主要责任单位: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10、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将学术道德教育纳入师德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中,广泛开展学术规范、知识产权等方面法律法规及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坚决反对学术浮躁、急功近利等不良风气。(主要责任单位: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研究生院、学生工作部(处)

    (四)“国际文化拓展”工程

    11、建立国际文化交流机制。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借鉴世界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通过举办国际文化节、艺术节等,增强师生国际意识和国际交流能力。(主要责任单位: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12、夯实交流平台。充分利用孔子学院、孔子课堂等平台优势,积极推动湖大文化艺术精品走向世界,增强学校文化的海外影响力。有计划地邀请国外专家到学校讲学,吸引国外高校文化艺术团体来校交流。加强对留学生文化活动的支持,发挥留学生在国际化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主要责任单位: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五)“校友文化延展”工程

    13、发挥校友的文化名片作用。按照以感情为纽带,以沟通为基础,以合作为载体,以服务为手段,以事业发展为目标的原则,团结凝聚海内外校友的力量,支持校友建功立业,鼓励校友关爱母校,为母校发展服务,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积极营造“母校关怀校友、校友热爱母校,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氛围,延伸学校组织文化范围,努力创建校友文化。(主要责任单位:合作发展处)

    14、增进母校与校友的交流。进一步加强校友总会、各地校友分会建设,开展好周年校庆、校庆日等活动,完善校友联系机制和工作网络,拓宽校友参与母校建设、回报母校关爱的途径和平台,扩大校友联谊、捐助等重大活动影响。办好校友网站、刊物,汇编校友事迹,开展拜访、寻访校友活动,通过对知名校友宣传,扩大学校影响。(主要责任单位:合作发展处)

    (六)“和谐文化构建”工程

    15、建设幸福湖大。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统筹兼顾好各方面的利益,妥善研究解决学校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积极创建和谐院系、和谐部处、和谐科室、和谐班级与和谐宿舍。倡导服务文化,树立机关服务学院、干部服务师生的理念,深入推进“两访两创”、“十百千万工程”等联促活动,努力在机关与学院、教师与学生、干部与教师、在职与离退休人员等群体之间建立互尊共荣、互助包容的融洽关系。(主要责任单位:学校办公室、机关党委、党委组织部、研究生院、学生工作部(处)、离退休工作部(处)、后勤集团等)

    16、注重人文关怀。了解民情,关注民生,坚持为师生办好事、办实事,努力改善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关怀师生中的困难群体,不断完善大学生资助服务体系。积极回应师生员工对学校工作的各种合理期望与诉求,把人文关怀贯穿于服务工作的全过程。(主要责任单位:学校办公室、机关党委、党委组织部、研究生院、学生工作部(处)、离退休工作部(处)、后勤集团等)   

    17、建设平安校园。建立健全学校内部安全管理体系,有效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处理突发事件和复杂问题的能力。畅通舆情沟通渠道,及时了解师生的思想动态,引导师生采取正常途径表达意见,理顺情绪,化解矛盾,让校园平静安好。(主要责任单位:保卫部(处)等)

    (七)“声誉形象提升”工程

    18、全方位提高学校声誉。从培育高素质学生、建设高水平师资、营造高品位软环境等渠道,在社会上树立学校的良好口碑和声望。加强爱校荣校教育,着力增强师生、校友珍视和维护学校声誉形象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学校对外宣传和公共形象展示,对涉及我校办学理念、思路、特色、成就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典型人物以及与学校密切相关的重大节日、纪念日进行重点宣传,外树形象,内聚人气,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主要责任单位:党委宣传部、学校办公室等)

    19、建立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征集和完善学校文化标识,建立以校标、校旗、吉祥物、标准字体、标准色等为主体的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加强对师生的品牌形象意识教育,规范使用各种标志性文化符号。规范学校办公用品的格式、标识,规范学校各类牌匾的规格与制作。(主要责任单位:党委宣传部、学校办公室等)

    (八)“文化景观精品”工程

    20、建设美丽湖大。进一步完善校园建设规划,使学校风景更加优美、功能分区更加合理。系统规划校园植物和绿地建设,逐步建设“绿色生态校园”、“花园式校园”。(主要责任单位:校园建设与管理处)

    21、建造人文景观。保护好早期建筑物、文化景观,使其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选择合适地点,建设若干与校园环境相融合、彰显大学精神与办学理念的文化景观、专题性纪念雕塑等,增加文化长廊、小品园地等公共艺术作品,着力打造高层次、高品位、精细化的文化校区。(主要责任单位:校园建设与管理处)

    (九)“文化阵地筑基”工程

    22、加强课堂建设。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进”工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极开设通识课程、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力争建设各类文化课程20门,不断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牵头单位:党委宣传部、研究生院、教务处等)

    23、加强社团建设。坚持健康有序发展的理念,努力把社团建设成为师生培养兴趣、健康成长的家园,提高能力、拓展素质的平台,构建和谐、活跃文化的舞台。重点建设好100个社团,精心指导社团开展特色文化活动,努力提升社团的文化品位,增强社团文化育人效果。办好“社团文化节”,举办具有社会影响和效益的社团实践活动。(主要责任单位:校团委)

    24、加强基地平台建设。发挥国家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中华文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优势,积极推出高端文化活动。支持“思睿讲坛”、“书香琴韵大讲坛”、“问津大讲坛”、“青春沙龙”、“学生德育基地”的发展,鼓励各部门、各学院、各学生组织开辟、开办各类健康有益的文化阵地、论坛,推进文化素质教育。(主要责任单位:校团委等)

    25、加强媒体建设。着力建好校园网、校报、电视、广播、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电子屏等媒体平台,建设中、英文主页建设,提升二级网站建设水平,推出一批文化特色专题网站。大力推进新媒体建设、应用与管理,丰富网络文化活动,提升文化传播能力。(主要责任单位:党委宣传部)

    26、加强文化场馆建设。充分发挥掘图书馆、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的文化育人功能,积极推进数字化建设,提升信息资源管理、推广水平,强化图书、档案、资料的文化传承及教育服务功能。(主要责任单位:图书馆、档案馆等)

    (十)“文化品牌培育”工程

    27、持续推进“一院一品”发展方略。深入总结学校多年来实施“一院一品”文化发展方略的经验,继续鼓励学院结合自身历史和学科特点,发展特色文化项目,形成别具一格的学院文化。(主要责任单位: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校体委等)

    28、做强已有品牌。继续深入开展“基层党建创新项目”、“道德建设月”、“党风廉政建设文化教育月”、“大学生自育工程”、“书香琴园、文化育人”等品牌主题活动,发展好五人制足球队、龙狮艺术团、女子保龄球队等文化团体(队),不断培育新的成果,提高湖大文化品牌影响力。(主要责任单位:党委组织部、校纪委、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处)、校体委等)

    29、支持特色品牌文化活动的发展。围绕立德树人,落实落细落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各类德育文化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创新文化,继续办好“大学生科技节”等活动,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课外科研立项等科技文化活动。坚持高品位、高品质的要求,高标准举办好“沙湖之春文化艺术节”、“体育文化节”,培育文体文化品牌。力争举办有特色有影响的文化活动100场,打造省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文化品牌10个,获得省级以上文化活动奖项30项。(主要责任单位:校团委、校体委等)

    30、坚持以评促建。继续开展“十佳师德标兵”、“十佳服务标兵”、“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十佳辅导员”、“十佳班主任”、“十佳大学生”、“十大风云学子”等各类评比表彰工作,树立旗帜标杆。坚持开展先进基层党组织、校级文明单位(窗口)、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比等活动,积极培育典范。(主要责任单位: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研究生院、学生工作部(处)、校工会、校团委等)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机制构建。健全领导体制,成立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和组织实施各项文化建设任务。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党委宣传部。构建学校党委领导下的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大学文化建设新格局,实行校园文化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成立学校大学文化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由学校文化建设领导小组选聘校内外专家组成,参与文化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对文化建设项目的实施提供业务指导和咨询。各二级党组织、各单位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制,抓好本单位文化建设工作。

    (二)加强管理考核。学校党委把大学文化建设作为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重要内容纳入议事日程,将大学文化建设纳入学校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并使之与学校的总体建设相适应。逐步建立大学文化建设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定期开展大学文化建设的指导与检查,将大学文化建设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学校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

    (三)加强经费投入。逐步加大对大学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大学文化建设和文化活动经费纳入学校预算,设立大学文化建设专项经费,集中投入大学文化建设重点项目。各有关部门、各学院(系、部)也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形成全校上下共同支持参与文化建设的良好局面。

    (四)加强队伍建设。培育并建设一支敬业奉献、专兼职结合的文化建设工作和管理队伍。文化建设办公室配备专职工作人员1-2名,负责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日常工作。建设一支勤于探索、热爱文化工作的学生志愿者团队。

    (五)加强理论研究。及时总结大学文化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成果,分析研判当前大学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深入探讨大学文化的育人机制及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规律,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进一步推动大学文化建设创新与发展。

     


     

    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十三五”校园建设专项规划

    大学校园,是学校精神、学术和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校园建设是学校总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建设规划,就是要紧紧围绕学校发展的战略目标,通过对由学校基础设施和基本建设等环境构成的系统设计和调控,有效支撑学校发展需求,实现和谐可持续发展。按照《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湖北省武汉市规划布局及要求、教育部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章程》和《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十三五”事业发展总体规划》等要求,结合校园建设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校园建设基本情况

    (一)校园建设现状

    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现有在校普通全日制本专科生近20000人,博士、硕士研究生4700余人,教职员工3000余人,设有18个学科性学院(汉口校区为独立学院,除外)。学校现有武昌校区、阳逻校区、汉口校区等3个校区和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科技园,总占地面积2120.18亩,其中武昌校区占地面积1157.15亩,阳逻校区占地面积423.11亩,汉口校区占地面积489.92亩,科技园区占地面积50亩。总建筑面积772501.08平方米,其中武昌校区建筑面积591416.48平方米,阳逻校区建筑面积52285.6平方米,汉口校区建筑面积128799平方米。(见表1


    1 :各校区及科技园区基本现状

    校区

    占地面积(亩)

    建筑面积(m2

    学生人数

    武昌校区

     1157.15

    591416.48

     21241

    阳逻校区

    423.11

    52285.6

    2860

    汉口校区

    489.92

    128799

    9679

    科技园区

    50

    0

    0

     

     2120.18

     772501.08

     33780

    1.校舍建设

    十二五期间,总建筑面积229868.81平方米的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琴园小区建设顺利完成,总建筑面积45401.8平方米的综合实训中心大楼顺利封顶,总建筑面积10176平方米的诚信学生公寓BC栋顺利交付使用。目前,我校校本部(武昌校区和阳逻校区)建筑面积643702.08平方米,包括行政楼、教学楼、图书馆、会展中心、学生食堂、学生公寓、教师公寓、体育馆等及相关配套设施(见表2)。

    2 :校本部校舍建筑面积明细表

         

    面积m2

    一、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

    207171.94

    教室

    58839.6

    图书馆

    46419.73

    实验室、实习场所

    71257.11

    体育馆

    30655.5

    二、行政办公用房

    80120.28

    三、生活用房

    212384.47

        学生宿舍(公寓)

    160953.96

    学生食堂

    19519.3

    教工单身宿舍

    4063.5

    生活福利及附属用房

    27847.71

    四、教工住宅

    144025.39

        

    643702.08

    2.环境建设

    “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学校积极建设园林化校园,美化校园环境,为广大师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科研和生活休闲环境目前,学校校园绿化面积355917平方米,绿化率为93.8%,绿化覆盖率为60.32%。教工人均拥有绿化面积162.13平方米,师生员工人均拥有绿化面积15.79平方米。现有特色人工林24片,着手打造了一批绿化精品工程,如:思睿广场、求索广场、羲和园、望舒园等。学校先后获得湖北省、武汉市“绿化造林先进集体”、“绿化合格学校”、“绿化红旗单位”、“绿色社区”、“883先进社区”、“城市环保清洁空气工程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

    3.节约型校园建设

    节约型校园建设作为生态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学校坚持努力的方向。近年来,学校通过节能减排制度建设、节能减排教育宣传、节水节电等节能减排设施建设与改造、水电设施的严格管理等措施,节约型校园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近几年,每年回收水电费400余万元。

    4.校园文化载体建设

    为使校园形成浓郁的生态文化氛围,促进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学校加大了文化载体的实施建设,进一步丰富了博物馆、校史馆、景观石等文化场所的精神文化内涵。

    5.信息化校园建设

    学校逐年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投入,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逐步建立校园信息化应用支撑体系,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整合信息资源,提升教学信息化建设水平,实现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办学空间需进一步扩展

    目前,学校共有三个校区,共计土地面积2070.18亩,其中校本部(武昌校区和阳逻校区)共有校园面积1580.26亩,按照《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十三五”事业发展总体规划》,校内全日制普通学生规模目标为3万人,另外还有一定数量留学生及其他类型学生。办学空间的相对狭小一直是制约学校快速发展的瓶颈,与学校发展规模及发展趋势相比,校园空间明显不足。

    2.校园基础设施需进一步完善

    随着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结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办学指标要求和学校实际,校园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进一步完善,比如学生宿舍缺口较大,体育场馆陈旧不足,水电基础设施老旧,道路交通设施落后等等。同时,湖北省政府基本建设资金投入有限,学校建设主要依赖商业银行贷款和学校自筹,学校建设资金成本高、还贷压力大。

    3.校园环境建设需进一步提升

    校园环境建设有待完善,特色植物种类需进一步丰富,土地资源整合利用不够,植物景观结构需进一步优化,校园环境的服务育人功能有待进一步加强。校园内能够体现学校办学特色与大学氛围的校园文化精品塑造不足,人文景观有待增加,生态文化展示有待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空间、室外场所还不能有效满足广大师生的要求,校园文化功能布局有待完善。

    4.校园信息化建设需进一步升级

    学校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还不够,校内各方面资源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整合,校务信息化建设还需要进一步推进。

    二、“十三五”建设思路与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建设园林化生态化校园为目标,以优化校园功能布局为着力点,以建设生态文化教育的载体为导向,提升生态校园管理水平和层次,强化校园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服务功能,为建设富有特色、成熟高效、贡献显著、发展持续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综合大学提供有力支撑。

    (二)规划理念

    1.建设生态校园

    在校园绿化、景观设计等环境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充分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来科学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及运行,积极建设园林景观型校园,营造集学习、工作、活动、休闲功能于一体的环境优美、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生态环境。

    2.建设智慧校园

    在信息化校园建设的基础上进行升级,通过利用云计算、虚拟化和物联网等新技术,将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与校园资源和应用系统进行整合,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从而实现资源共享、联系便捷的智慧化服务和管理。

    3.建设文化校园

    在校园建设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学校文化交流和传承的功能。物质文化建设作为载体,要强调对校园文化的诠释,将“日思日睿、笃志笃行”的校训和“自强不息、克难奋进”的校园精神融入到校园建设中,通过与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的共同协调发展,建设文化校园。

    4.建设和谐校园

    校园内的建筑、环境和配套设施,要充分考虑学校发展和师生员工的需求,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的和谐,要设计超前、功能先进、使用灵活、扩展方便,适应未来学校发展和教学方法、科研手段的更新,为建设和谐校园,实现开放式办学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基本思路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根据校园建设现状,结合学校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支撑并满足学校事业稳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导向,科学规划,不断优化办学空间布局,逐步改善校园环境。

    2.以人为本,注重实效

    坚持以人为本,凸显校园建设的育人功能,以满足师生学习、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为核心,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注重实效。

    3.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在充分考虑与原有规划的过渡衔接的基础上,以科学合理确定办学功能分区为主要任务,整体规划武昌校区、汉口校区、阳逻校区、大学科技园,并在保证正常教学、科研、生活服务秩序的前提下,分期分批实施,逐步形成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现代化校园。

    (四)发展目标

    校园环境更加优化、美化、净化,更加生态、智慧、人文、和谐,育人功能明显增强,师生员工的幸福感进一步提升;校园用房、用地的各项指标逐步达到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办学指标要求;初步实现校区布局合理、建筑功能完善、交通组织便利、植物景观优美、人文氛围浓厚、基础设施齐备。

    三、“十三五”主要任务

    (一)努力拓展办学空间,完善校园整体功能布局

    1.积极争取政府部门支持

    在政府部门规划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及油料所等周边土地过程中,力争增加部分土地面积,扩展办学空间。同时,积极争取政府财政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尽量弥补学校建设资金不足的缺口。

    2.积极与周边单位及社会力量开展合作

    通过购买、合作开发、租赁等方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一步扩展办学空间。加强协商,逐步解决周边学生公寓租赁等历史遗留问题。

    3.优化校园整体功能布局

    加强校内教职工住宅腾退后的校园整体规划和建设工作,以教育超市为起点,以枫杨路为纵轴、幼儿园至1号体育馆为横轴,将纵轴以东、横轴以南的区域(含五区)划为教职工住宅区,纵轴以西、横轴以北的区域划为非教工住宅区,实现教学、居住合理分区,充分利用校内土地资源,优化功能布局。

    (二)稳步推进校园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

    1.加强校园基本建设,改善教学科研和生活条件

    扎实做好综合实训中心大楼的后期建设,稳步推进思睿学生公寓项目报批报建及建设、科技园项目建设、阳逻校区规划(报批报审)及项目建设等重点工程项目,积极争取信息中心大楼建设项目、1号体育馆改扩建为多功能体育场馆。

    2.加强维修改造,保障教学科研管理的正常运行

    对现有老旧学生宿舍、教学楼逐步分批进行维修改造, 学生宿舍安装空调;做好教学区、办公区、公共活动场所的维修改造、地下管网改造;推进燃气管道进家属区。

    3.加强校园道路基础建设,改善校园交通环境

    结合校园功能分区和主次干道网络,科学谋划校园交通和道路建设整体规划;改造、拓宽、优化校园主干道路,按照先主后次的顺序,逐步对校园道路进行“刷黑”;合理利用现有空间,改造、新增部分停车位,基本满足教职工日常停车需求。

    (三)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建设园林景观型校园

    1.丰富植物品种,美化校园环境

    不断增加特色植物种类,丰富校内植物品种,突出校园绿化的层次性、观赏性和季节性,在植物的配置上,实现主次分明、搭配合理,四季景观丰富。

    2.加强景观设计,提升文化内涵

    不断优化校内景观设计,加强对现有景观的改造,逐步打造几处富有特色的自然景观。进一步设计建造具有生态文化内涵、湖大特色的景观雕塑等人文景观,建设生态文化活动场所,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3.强化日常维护,增强生态意识

    做好垃圾转运站的建设工作,加强对校内环境的日常维护和保养,通过加强生态宣传,组织开展生态保护活动,不断增强师生员工的生态意识,共同建设生态校园。

    (四)加强节能管理,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

    1.完善节能长效机制和激励机制

    统筹整合校内资源,努力降低办学成本,在教学、科研、实验、行政、公共服务、基建、后勤等各方面建立有利于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和激励机制,建立以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为基础的各项管理制度,把节约节能指标列入校内各部门实绩考核评价体系之中。

    2.加强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

    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等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加强对教室、实验室、宿舍等公共场所的管理,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着重做好15000KVA电增容、学生宿舍给排水系统改造、校内老家属区住户水表更新改造等工作。

    3.新建项目积极应用节能技术

    按照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节能规范技术,从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方面优化新建项目设计方案,大力推广使用太阳能、LED照明材料节能材料和节能技术,打造低碳节能建筑。

    (五)升级信息化建设,打造智慧校园

    1.适时启动学校信息化地下弱电管网建设

    合理规划学校地下管网,启动校园信息化地下弱电管网建设,推动“一张网”工程建设,统一敷设主干光缆,逐步将现有校园计算机网、“一卡通”专用网和公共通讯网迁移到弱电管网上,对部分地下或楼宇老化网络线路进行重新敷设。

    2.推进智慧校园建设

    利用大数据分析等相关技术,为学校领导决策和部门科学管理提供服务;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学习行为、学习偏好、学习进度等进行分析,根据不同学生个体特点为其提供个性化学习定制服务;通过对教师访问各类系统或使用互动网络教学平台的基础数据进行分析,为教师推送其最关注的个性化服务内容。

    3.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

    变革教育思想理念,积极探索互动式授课模式,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有序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形成丰富多样的信息化教学应用,助推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创新;建设完善学校网络互动学习平台和课程资源,引导多样化教育教学模式的产生,并使之逐步成为当前课堂教学模式的必要补充。

    四、保障措施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进一步转变观念,确立校园建设的生态化理念,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趋势;在思想上真正确立校园建设的前瞻意识、生态意识和法制意识。坚持高质量、高品位、高效率的要求,积极完成“十三五”校园建设目标。

    (二)加强领导,完善组织

    校园建设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根本性工作。学校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校园项目建设的规划、论证工作,并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保证在校园建设过程中的科学性、民主性和执行力,确保校园建设规划的顺利实施。

    (三)健全制度,强化管理

    进一步修订完善校园建设管理制度,推进校园建设管理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和科学化。同时加强校园建设管理队伍建设,强化日常管理,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履行“两个责任”,保证校园建设健康有序进行。

    (四)创新机制,提供保障

    完成“十三五”时期校园建设任务,需要创新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通过省部共建、“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等多个平台,积极争取教育部、湖北省、武汉市等政策资金支持;争取优质的社会资源合作;盘活校园周边零星土地资源,为校园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五)突出重点,狠抓落实

    要明确“十三五”时期校园建设各项任务,分清主次,突出重点。相关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相互配合,在资金、管理等方面为校园建设提供根本保障,制定具体措施,确保各项建设任务依法有序实施,落实到位。

     

     

     




    版权所有 © 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中国)责任有限公司 2016 -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政编码:43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