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官网
  • |
  • 加入收藏
  • 主动公开
    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2020年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来源: 发布时间:2020-12-30

     

     

    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2020年本科毕业生

    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2020年12月

     

    前言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反映。编制和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信息公开,对建立健全就业状况反馈机制、优化招生和专业结构、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意义重大。

    本报告以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2020届本科毕业生为主要对象,就业相关数据分析以初次就业率为准,截止时间为2020831日。报告包括学校概况、就业基本情况、就业相关性分析、就业创业工作举措、就业反馈等五个部分,较为全面地展示了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2020届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创业工作开展情况。

    为系统、客观地分析毕业生就业状况,学校委托第三方机构北京睿新中科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对毕业生离校后的状况进行了调研。报告中对毕业生薪资待遇、校友评价、用人单位评价等指标进行分析时,引用了该公司调查、编制的《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2019届本科毕业生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质量报告》(以下简称第三方调查)中的部分数据。

     


    目录

    第一章  学校概况 1

    第二章  就业基本情况 4

    一、规模结构 4

    二、就业率 12

    三、就业流向 16

    第三章  就业相关性分析 22

    一、就业质量 22

    二、就业需求 23

    三、就业趋势 24

    第四章  就业创业工作举措 26

    一、加强领导和组织保障 26

    二、拓展就业市场渠道 27

    三、深化精准帮扶和就业创业指导 28

    第五章  就业反馈 30

    一、用人单位评价 30

    二、校友评价 32

    三、就业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34



    1. 学校概况

      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是湖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湖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至今已有89年办学历史。学校地处国家中部地区中心城市、湖北省省会——武汉市,现有武昌主校区、汉口校区、阳逻校区等3个校区,总占地面积2100余亩。

      学科专业涵盖哲、经、法、教、文、史、理、工、农、医、管、艺等12个学科门类。其中,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3个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全球前1%,材料科学和化学2个学科入选U.S.News世界最佳学科,纳米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能源科学与工程、化学和生物工程5个学科入选ARWU(软科)世界一流学科,跻身世界高水平学科行列。材料科学与化学、中国语言文学与哲学文化、生物学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学校有15个学科在湖北省属高校中排名第一,8个学科在湖北地区高校中排名前三。现设有18个学科性学院,本科专业78个。有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拥有16个“十二五”湖北省重点一级学科,2个“十三五”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44个“楚天学者计划”设岗学科。

      学校现建有省部共建生物催化与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药物高通量筛选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能源捕获和环境传感绿色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6个、工程实验室2个、工程研究中心2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个、基础条件平台1个,武汉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2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2个,省文化厅重点研究基地1个,是3个湖北省“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和1个国家级、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参与单位。学校牵头与有关单位(企业)联合组建了天沭新能源材料工业研究设计院、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贵州地税电子税务研究中心、湖北省精细磷化工技术研究院、湖北区域发展研究院和湖北县域治理研究院等多个科研机构,整合校内人文学科组建了高等人文研究院。

      学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专门史、哲学与文化、文学与语言、理论经济学、新型材料、生物技术、基础数学、生态环境、化学化工、信息与电子、教师教育等领域形成了较为明显的优势和特色,曾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现建有30余个校企研发中心,与省内各市(州)均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具有旅游规划和土地规划甲级资质,主持完成全省40%以上的旅游规划。积极参与“智库”建设,相关专家学者为各级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提供了一大批高水平的思想理论成果和决策咨询方案,湖北县域治理研究院入选湖北改革智库、湖北文化建设研究院入选湖北省委决定重点建设的全省十大新型智库。近年来,学校多次被评为全省“服务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先进单位”,进入“在鄂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排行榜”前十名。

      现有教师1500人,其中正、副教授928人,146名教师具有博士研究生招生资格,653名教师具有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734名教师具有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各级各类高层次人才385人(次),其中国家级人才70人次,省市级人才315人次。

      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现有在校普通全日制本专科生1.9万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7300余人。学校大力实施“一流本科教育”工程、“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和本、硕、博贯通培养的“十年树人计划”,在湖北高校中率先实施旨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楚才计划”、成立了楚才学院,成立了湖北高校首家通识教育学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同时,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学生多次在全国“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数学建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英语竞赛等重大赛事中获一等奖。校五人制足球队自2003年组建以来,获得全国冠军16次,5次代表中国参加世界大学生五人制足球锦标赛,并取得中国在该项目历史上的最好成绩第7名。校龙狮团自2006年组建以来,获第五届世界龙狮锦标赛北狮项目2个世界冠军。建校以来,学校已累计培养输送各类高级专门人才30余万人,用人单位一致赞誉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毕业生“留得住、用得上”,学生普遍具备为人诚实、专业扎实、做事踏实的“三实”精神。一大批毕业生已成长为湖北乃至全国党政管理、教育科技、新闻出版、企业经营等领域的精英和骨干力量,拥有院士、专家学者、党政领导、知名企业家等众多杰出校友。学校被誉为“培养优秀干部、优秀教师、优秀新闻工作者的摇篮”。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推进对外交流与合作,国内外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人才培养与科研合作关系,常年互派专家学者访问、讲学,互派学生进修和攻读学位。学校现有3个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并经教育部批准,与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合作设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曼城联合学院。学校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招收国际学生,可提供中国政府奖学金、孔子学院奖学金和湖北省政府奖学金。先后与美国孟菲斯大学、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大学合作建立孔子学院,与波兰雅盖隆学院合作建立孔子课堂。“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巴西研究中心”和“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拉丁美洲研究中心”双双获得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能源捕获和环境传感绿色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入选国家外国专家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经教育部批准设立教育部出国留学行前培训与研究中心,经湖北省教育厅批准接收湖北省教育自费留学服务中心,外事工作与留学管理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数据来源于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官网,更新时间:20209月)

       

       

       

       

       

       

       

       

       

       

       

       

    2. 就业基本情况

      规模结构

        1. 总体规模

    我校2020届本科毕业生共有4655人,其中男生2075人,占毕业生中人数的44.58%女生2580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55.42%

    1  性别构成统计

        1. 学院分布

    2020届本科毕业生分布在18个学院,毕业生人数较多的学院依次是商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等。

    1  本科毕业生在各学院分布情况

    学院

    人数

    占毕业生总人数的比例

    商学院

    606

    13.02%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471

    10.12%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375

    8.06%

    化学化工学院

    330

    7.09%

    生命科学学院

    319

    6.85%

    艺术学院

    301

    6.47%

    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

    282

    6.06%

    外国语学院

    267

    5.74%

    新闻传播学院

    248

    5.33%

    文学院

    221

    4.75%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219

    4.70%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203

    4.35%

    体育学院

    202

    4.34%

    资源环境学院

    198

    4.25%

    教育学院

    173

    3.72%

    历史文化学院

    156

    3.35%

    马克思主义学院

    57

    1.22%

    哲学学院

    27

    0.58%

    合计

    4655

    100.00%

        1. 学科专业分布

    2020届本科毕业生分布在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76个专业。

    2  学科专业结构


    学科

    门类

    专业

    人数

    占本学科人数比例

    占毕业生人数比例

    哲学

    哲学

    27

    100.00%

    0.58%

    经济学

    经济学

    79

    38.92%

    1.70%

    国际经济与贸易

    77

    37.93%

    1.65%

    金融学

    47

    23.15%

    1.01%

    小计

    203

    100.00%

    4.36%

    法学

    法学

    76

    30.65%

    1.63%

    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

    (中外合作办学)

    69

    27.82%

    1.48%

    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

    46

    18.55%

    0.99%

    思想政治教育

    57

    22.98%

    1.22%

    小计

    248

    100.00%

    5.33%

    教育学

    体育教育

    84

    33.07%

    1.80%

    教育学

    52

    20.47%

    1.12%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49

    19.29%

    1.05%

    休闲体育

    40

    15.75%

    0.86%

    运动人体科学

    29

    11.42%

    0.62%

    小计

    254

    100.00%

    5.46%

    文学

    汉语言文学

    141

    19.16%

    3.03%

    英语

    120

    16.31%

    2.58%

    播音与主持艺术

    64

    8.70%

    1.37%

    广告学

    63

    8.56%

    1.35%

    法语

    42

    5.71%

    0.9%

    传播学

    50

    6.79%

    1.07%

    编辑出版学

    40

    5.43%

    0.86%

    汉语国际教育

    40

    5.43%

    0.86%

    日语

    38

    5.16%

    0.82%

    翻译

    38

    5.16%

    0.82%

    广播电视学

    37

    5.03%

    0.79%

    新闻学

    34

    4.62%

    0.73%

    葡萄牙语

    29

    3.94%

    0.62%

    小计

    736

    100.00%

    15.81%

    历史学

    历史学

    51

    100.00%

    1.10%

     

    理学

    应用化学

    153

    15.94%

    3.29%

    生物科学

    100

    10.42%

    2.15%

    数学与应用数学

    94

    9.79%

    2.02%

    生物技术

    72

    7.50%

    1.55%

    教育技术学

    70

    7.29%

    1.50%

    信息与计算科学

    55

    5.73%

    1.18%

    应用统计学

    54

    5.63%

    1.16%

    心理学

    51

    5.31%

    1.10%

    药学

    51

    5.31%

    1.10%

    物理学

    44

    4.58%

    0.95%

    化学

    41

    4.27%

    0.88%

    地理信息科学

    39

    4.06%

    0.84%

    化学生物学

    37

    3.85%

    0.79%

    生物信息学

    37

    3.85%

    0.79%

    地理科学

    33

    3.44%

    0.71%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29

    3.02%

    0.62%

    小计

    960

    100.00%

    20.62%

    工学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192

    14.70%

    4.12%

    软件工程

    186

    14.24%

    4.00%

    环境工程

    97

    7.43%

    2.08%

    材料化学

    83

    6.36%

    1.78%

    通信工程

    79

    6.05%

    1.70%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76

    5.82%

    1.63%

    电子科学与技术

    75

    5.74%

    1.6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66

    5.05%

    1.42%

    化学工程与工艺

    66

    5.05%

    1.42%

    生物工程

    59

    4.52%

    1.27%

    电子信息工程

    58

    4.44%

    1.25%

    信息安全

    47

    3.60%

    1.01%

    物联网工程

    35

    2.68%

    0.75%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34

    2.60%

    0.73%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34

    2.60%

    0.73%

    制药工程

    33

    2.53%

    0.71%

    材料物理

    32

    2.45%

    0.69%

    数字媒体艺术

    30

    2.30%

    0.64%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24

    1.84%

    0.52%

    小计

    1306

    100.00%

    28.06%

    管理学

    会计学

    101

    16.86%

    2.17%

    行政管理

    66

    11.02%

    1.42%

    旅游管理

    65

    10.85%

    1.40%

    档案学

    59

    9.85%

    1.27%

    工程管理

    57

    9.52%

    1.22%

    电子商务及法律

    55

    9.18%

    1.18%

    工商管理

    51

    8.51%

    1.10%

    市场营销

    47

    7.85%

    1.01%

    人力资源管理

    45

    7.51%

    0.97%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37

    6.18%

    0.79%

    公共事业管理

    16

    2.67%

    0.34%

    小计

    599

    100.00%

    12.87%

    艺术学

    环境设计

    109

    40.22%

    2.34%

    视觉传达设计

    70

    25.83%

    1.50%

    美术学

    57

    21.03%

    1.22%

    动画

    35

    12.92%

    0.75%

    小计

    271

    100.00%

    5.82%

    2学科结构分布

        1. 生源结构

    2019届本科毕业生生源来自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源人数最多的五个省份分别是湖北(68.74%)、贵州(3.87%)、河南(3.52%)、山西(2.84%)、广西壮族自治区(2.38%)。

    3  生源分布(人)


    3  生源分布

    源地

    毕业生人数比例(%

    湖北省

    3200

    68.74%

    贵州省

    180

    3.87%

    河南省

    164

    3.52%

    山西省

    132

    2.84%

    广西壮族自治区

    111

    2.38%

    云南省

    80

    1.7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79

    1.70%

    四川省

    79

    1.70%

    安徽省

    71

    1.53%

    河北省

    68

    1.46%

    山东省

    65

    1.40%

    湖南省

    60

    1.29%

    陕西省

    42

    0.90%

    浙江省

    36

    0.77%

    福建省

    34

    0.73%

    重庆市

    31

    0.67%

    宁夏回族自治区

    29

    0.62%

    江西省

    28

    0.60%

    广东省

    28

    0.60%

    江苏省

    27

    0.58%

    辽宁省

    25

    0.54%

    海南省

    25

    0.54%

    黑龙江省

    13

    0.28%

    吉林省

    12

    0.26%

    内蒙古自治区

    9

    0.19%

    甘肃省

    8

    0.17%

    青海省

    6

    0.13%

    上海市

    6

    0.13%

    天津市

    4

    0.08%

    香港特别行政区

    3

    0.06%

        1. 民族分布

    2020届本科毕业生中,汉族4242人,占总人数的91.13%,少数民族413人,占总人数的8.87%。少数民族占比较大的是土家族、苗族、壮族和维吾尔族。

    4  少数民族分布

    民族

    人数

    占少数民族毕业生比例

    土家族

    217

    52.54%

    苗族

    37

    8.96%

    壮族

    27

    6.54%

    维吾尔族

    26

    6.30%

    回族

    16

    3.87%

    满族

    15

    3.63%

    侗族

    14

    3.39%

    布依族

    13

    3.15%

    仡佬族

    10

    2.43%

    蒙古族

    9

    2.19%

    彝族

    6

    1.45%

    瑶族

    6

    1.45%

    白族

    4

    0.97%

    黎族

    3

    0.73%

    水族

    2

    0.48%

    柯尔克孜族

    2

    0.48%

    藏族

    2

    0.48%

    哈萨克族

    1

    0.24%

    畲族

    1

    0.24%

    拉祜族

    1

    0.24%

    傣族

    1

    0.24%

    总计

    413

    100.00%

     


    二、 就业率

    1. 学校就业率

    【初次就业率】截至831日,2020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0.61%,其中已签约1315人,国内升学和出国(境)留学1561人,灵活就业398人,自主创业13人,暂未就业1368人。

    5  毕业生就业状况


    签约

    国内升学和出国(境)留学

    灵活就业

    自主创业

    暂未就业

    人数

    1315

    1561

    398

    13

    1368

    占比

    28.25%

    33.53%

    8.55%

    0.28%

    29.39%

    【年终就业率】为进一步做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信息衔接和服务接续工作,20209月至12月,学校对离校暂未就业的1368名学生进行跟踪服务。截至1231日,共有729名学生落实就业,暂未就业639人(拟国内升学和出国(境)留学),2020届本科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为86.27%。相对于初次就业率,我校年终就业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部分毕业生受疫情影响趋缓就业,部分毕业生拟“二战”、参加来年的国内升学和出国(境)留学,还有少部分毕业生存有“慢就业”、“不就业”倾向。

    1. 学院就业率

    18个学院中,就业率居前五位的分别是生命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学院、资源环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6  各学院就业率

    学院

    毕业生人数

    就业人数

    就业率

    生命科学学院

    319

    275

    86.26%

    马克思主义学院

    57

    49

    85.96%

    哲学学院

    27

    21

    77.78%

    资源环境学院

    198

    150

    75.76%

    化学化工学院

    330

    247

    74.85%

    体育学院

    202

    149

    73.76%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471

    346

    73.46%

    艺术学院

    301

    220

    73.09%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203

    148

    72.91%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219

    157

    71.69%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375

    265

    70.67%

    历史文化学院

    156

    110

    70.51%

    外国语学院

    267

    186

    69.66%

    商学院

    606

    394

    65.02%

    新闻传播学院

    248

    158

    63.71%

    文学院

    221

    139

    62.90%

    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

    282

    172

    60.99%

    教育学院

    173

    101

    58.38%

    1. 专业就业率

    就业率最高的5个专业,分别是运动人体科学、生物技术、药学、生物科学、思想政治教育。

    7  各专业就业率

    专业

    毕业生人数

    就业人数

    就业率

    运动人体科学

    29

    27

    93.10%

    生物技术

    72

    64

    88.89%

    药学

    51

    45

    88.24%

    生物科学

    100

    87

    87.00%

    生物信息学

    37

    32

    86.49%

    思想政治教育

    57

    49

    85.96%

    电子信息工程

    58

    48

    82.76%

    地理信息科学

    39

    32

    82.05%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49

    40

    81.63%

    生物工程

    59

    47

    79.66%

    环境设计

    109

    86

    78.90%

    信息与计算科学

    55

    43

    78.18%

    化学

    41

    32

    78.05%

    应用化学

    153

    119

    77.78%

    哲学

    27

    21

    77.78%

    休闲体育

    40

    31

    77.50%

    环境工程

    97

    75

    77.32%

    视觉传达设计

    70

    54

    77.14%

    日语

    38

    29

    76.32%

    材料化学

    83

    63

    75.90%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29

    22

    75.86%

    人力资源管理

    45

    34

    75.56%

    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

    (中外合作办学)

    69

    52

    75.36%

    教育学

    52

    39

    75.00%

    播音与主持艺术

    64

    48

    75.00%

    电子科学与技术

    75

    56

    74.67%

    信息安全

    47

    35

    74.47%

    国际经济与贸易

    77

    57

    74.03%

    软件工程

    186

    137

    73.66%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192

    140

    72.92%

    档案学

    59

    43

    72.88%

    制药工程

    33

    24

    72.73%

    市场营销

    47

    34

    72.34%

    数学与应用数学

    94

    68

    72.34%

    物联网工程

    35

    25

    71.43%

    化学工程与工艺

    66

    47

    71.21%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76

    54

    71.05%

    翻译

    38

    27

    71.05%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34

    24

    70.59%

    历史学

    51

    36

    70.59%

    物理学

    44

    31

    70.45%

    会计学

    101

    71

    70.30%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37

    26

    70.27%

    美术学

    57

    40

    70.18%

    数字媒体艺术

    30

    21

    70.00%

    英语

    120

    84

    70.0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66

    46

    69.70%

    通信工程

    79

    55

    69.62%

    应用统计学

    54

    37

    68.52%

    金融学

    47

    32

    68.09%

    化学生物学

    37

    25

    67.57%

    汉语国际教育

    40

    27

    67.50%

    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

    46

    31

    67.39%

    电子商务及法律

    55

    37

    67.27%

    法语

    42

    28

    66.67%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24

    16

    66.67%

    工程管理

    57

    37

    64.91%

    工商管理

    51

    33

    64.71%

    地理科学

    33

    21

    63.64%

    编辑出版学

    40

    25

    62.50%

    葡萄牙语

    29

    18

    62.07%

    广告学

    63

    39

    61.90%

    新闻学

    34

    21

    61.76%

    汉语言文学

    141

    87

    61.70%

    体育教育

    84

    51

    60.71%

    广播电视学

    37

    22

    59.46%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34

    20

    58.82%

    行政管理

    66

    38

    57.58%

    心理学

    51

    29

    56.86%

    材料物理

    32

    18

    56.25%

    传播学

    50

    28

    56.00%

    动画

    35

    19

    54.29%

    旅游管理

    65

    33

    50.77%

    法学

    76

    38

    50.00%

    教育技术学

    70

    33

    47.14%

    经济学

    79

    37

    46.84%

    公共事业管理

    16

    7

    43.75%

    1. 暂未就业

    831日,2020届暂未就业毕业生1368人,受疫情影响人数高于往年同期。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招聘形式变化由线下转为线上,线上招聘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下降;二是中小微企业等就业主阵地用人需求减少,公务员、选调生、事业单位、基层项目、部队文职人员等政策性岗位招考延期拟参加公招考试或等待公考结果390三是学生暂缓就业选择继续读研深造人数增加拟升学589人。

    8未就业学生类别

    未就业类别

    人数

    占暂未就业人数比例

    拟升学

    589

    43.06%

    拟出国(境)

    22

    1.61%

    拟参加公招考试

    390

    28.51%

    签约中

    42

    3.07%

    求职中

    302

    22.08%

    拟创业

    5

    0.36%

    拟应征入伍

    5

    0.36%

    暂不就业

    13

    0.95%

    合计

    1368

    100%

    三、 就业流向

    1. 就业

    2. 就业单位性质

    就业的毕业生中,约75%在企业,9.79%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

    9就业单位性质

    单位性质

    人数

    占就业人数比例

    党政机关事业单位

    169

    9.79%

    企业单位

    国有企业

    248

    14.37%

    三资企业

    77

    4.46%

    其他企业

    974

    56.43%

    基层项目

    国家基层项目

    13

    0.75%

    地方基层项目

    1

    0.058%

    部队

    40

    2.32%

    其他

    204

    11.82%

    合计

    1726

    100.00%

    注:此处就业不含国内升学和出国(境)留学

    1. 就业行业分布

    毕业生就业行业主要在教育,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分别占21.38%17.03%11.12%

    10就业行业分布

    行业

    就业人数

    占就业人数比例

    教育

    369

    21.38%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294

    17.03%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92

    11.12%

    制造业

    173

    10.02%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141

    8.17%

    建筑业

    107

    6.20%

    批发和零售业

    100

    5.79%

    房地产业

    59

    3.42%

    金融业

    54

    3.13%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53

    3.07%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41

    2.38%

    军队

    40

    2.32%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23

    1.33%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19

    1.10%

    农、林、牧、渔业

    17

    0.98%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16

    0.93%

    住宿和餐饮业

    10

    0.58%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9

    0.52%

    卫生和社会工作

    7

    0.41%

    采矿业

    2

    0.12%

    合计

    1726

    100.00%

    注:此处就业不含国内升学和出国(境)留学

    1. 就业地域分布

    就业的毕业生中,54.92%留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31.63%在东部地区,主要是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就业,8.40%选择到西部地区建功立业。


    11就业地域分布

    地区

    人数

    占就业人数比例

    东部地区

    广东省

    217

    12.57%

    上海市

    73

    4.23%

    浙江省

    67

    3.88%

    北京市

    64

    3.71%

    江苏省

    46

    2.67%

    山东省

    24

    1.39%

    福建省

    19

    1.10%

    河北省

    13

    0.75%

    天津市

    12

    0.70%

    海南省

    11

    0.64%

    小计

    546

    31.63%

    中部地区

    湖北省

    948

    54.92%

    河南省

    27

    1.56%

    安徽省

    18

    1.04%

    湖南省

    17

    0.98%

    山西省

    8

    0.46%

    江西省

    7

    0.41%

    小计

    1025

    59.39%

    西部地区

    贵州省

    33

    1.91%

    新疆

    19

    1.10%

    四川省

    19

    1.10%

    广西

    19

    1.10%

    云南省

    16

    0.93%

    重庆市

    13

    0.75%

    陕西省

    13

    0.75%

    宁夏

    7

    0.41%

    青海省

    3

    0.17%

    甘肃

    2

    0.12%

    西藏

    1

    0.06%

    小计

    145

    8.40%

    东北地区

    辽宁省

    6

    0.35%

    内蒙古

    3

    0.17%

    吉林省

    1

    0.06%

    黑龙江

    0

    0.00%

    小计

    10

    0.58%

    合计

    1726

    100.00%

    注:此处就业不含国内升学和出国(境)留学

     

    1. 国内升学和出国(境)留学

    国内升学和出国(境)留学1561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33.53%。其中832人进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家双一流高校和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属科研院所深造,占国内升学和出国(境)留学人数比例的53.30%203人出国出境继续深造,占国内升学和出国(境)留学人数比例的13.00%

    12国内升学和出国(境)留学

    类别

    人数

    占国内升学和出国(境)留学比例

    国家双一流高校、科研院所

    832

    53.30%

    国(境)外高校

    203

    13.00%

    省双一流高校

    526

    33.70%

    合计

    1561

    100.00%

    2020届毕业生国内升学和出国(境)留学比例较高的专业,分别是哲学(62.96%)、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59.42%)、生物技术(56.94%)、地理信息科学(56.41%)、思想政治教育(56.14%)。

    13国内升学和出国(境)留学率超过平均值专业

    专业

    升学率

    哲学

    62.96%

    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中外合作办学)

    59.42%

    生物技术

    56.94%

    地理信息科学

    56.41%

    思想政治教育

    56.14%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54.17%

    电子信息工程

    53.45%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52.94%

    生物科学

    52.00%

    药学

    49.02%

    材料化学

    48.19%

    播音与主持艺术

    46.88%

    生物信息学

    45.95%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45.83%

    电子科学与技术

    44.00%

    化学

    43.90%

    物理学

    43.18%

    金融学

    42.55%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42.11%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41.18%

    应用化学

    40.52%

    法语

    40.48%

    生物工程

    38.98%

    美术学

    38.60%

    新闻学

    38.24%

    化学生物学

    37.84%

    会计学

    37.62%

    汉语国际教育

    37.50%

    应用统计学

    37.04%

    翻译

    36.84%

    制药工程

    36.36%

    地理科学

    36.36%

    通信工程

    35.44%

    环境工程

    35.05%

    运动人体科学

    34.48%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34.48%

    材料物理

    34.38%

    法学

    34.21%

    1. 自主创业

    自主创业13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0.28%

     

    14自主创业所属行业人数

    自主创业所属行业

    创业人数

    批发和零售业

    3

    住宿和餐饮业

    1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4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2

    制造业

    1

    教育

    2

    总计

    13


    第三章 就业相关性分析

    一、 就业质量

    我校2020届毕业生就业3287人,进入知名企业394人,占就业人数的11.99%;进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169,占就业人数的5.14%共计563人,占比17.13%

    1. 知名企业就业人数

    根据美国《财富》杂志发布的2020年度世界500强企业名单和中国500强企业名单,以及全国工商联公布的民营500强企业名单,在就业的毕业生中,3.29%进入世界500强、4.05%进入中国500强、0.58%进入民营500强企业发展,4.08%加盟了上市公司。从就业人数来看,受疫情影响,人数有较大幅度减少;从占就业人数比例来看,疫情防控背景下,国家加大知名国企招聘力度,与中小微企业就业相比,占比幅度有所提升。

    15 知名企业就业人数

    就业单位

    2020届就业人数

    2020占就业人数比例

    2019届就业人数

    2019届占就业人数比例

    世界500

    108

    3.29%

    89

    2.18%

    中国500

    133

    4.05%

    134

    3.28%

    民营500

    19

    0.58%

    25

    0.61%

    上市公司

    134

    4.08%

    202

    4.95%

    合计

    394

    11.99%

    450

    11.02%

    1. 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就业人数

    5.14%毕业生进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其中,0.79%进入党政机关,4.35%进入事业单位,主要集中在教育系统。

    16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就业人数

    单位性质

    2020届就业人数

    2020占就业人数比例

    2019届就业人数

    2019届占就业人数比例

    党政机关

    26

    0.79%

    58

    1.42%

    事业单位

    教育(高等、中初)

    115

    3.5%

    250

    6.13%

    其他事业单位

    28

    0.85%

    21

    0.51%

    合计

    169

    5.14%

    329

    8.06%

    二、 就业需求

    1. 招聘需求

    2019——2020学年度,我校共举办各类招聘会226场,其中,专场招聘会212场(线上6场,线下206场),大中型综合类招聘会14场(线上4场,线下10场),参会用人单位7200余家。学校就业创业信息网、微信平台发布用人单位招聘需求信息、校外招聘信息以及各地招考信息6000余条,提供岗位18万余个。

    1. 就业信息来源

    根据第三方调查,本科毕业生获取招聘信息的主要来源是校园招聘会62.17%校外各类招聘网站信息(50.26%)、学校发布的招聘信息(38.88%),其次为校外招聘会、学校老师推荐等渠道。校园各类线上线下平台本科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来源,同时各类招聘网站也为毕业生求职获取信息和参与求职提供了大帮助。

    5  本科毕业生就业信息来源分布

    1. 落实就业岗位途径

    根据第三方调查,本科毕业生落实就业的求职途径主要为学校组织招聘会及发布招聘信息(31.17%)、校外各类招聘网站信息(28.20%)和直接向用人单位申请(12.96%)。

    6本科毕业生落实就业岗位的渠道分布

    三、 就业趋势

    1. 国内升学和出国(境)留学率呈上升趋势

    近三年,我校本科毕业生国内升学和出国(境)平均比例为30.86%,自2018年以来我校国内升学和出国(境)留学率总体呈上升趋势。

    7  近三年我校国内升学和出国(境)留学率

    1. 就业行业分布契合学科背景和培养目标

    从近三届毕业生就业行业来看,教育就业比例逐年增加,制造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批发和零售业就业比例略有下降,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和建筑业与房地产业就业比例较为稳定。

    17近三届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

    行业类别

    2020

    2019

    2018

    教育

    21.38%

    20.04%

    16.86%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17.03%

    19.93%

    17.23%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1.12%

    11.25%

    13.53%

    制造业

    10.02%

    11.90%

    12.53%

    建筑业与房地产业

    9.62%

    8.25%

    9.05%

    批发和零售业

    5.79%

    6.04%

    6.08%

    1. 就业区域分布符合国家、省市战略发展

    我校毕业生在就业地域分布上趋于稳定,留鄂留汉就业学生明显增加。作为地方综合性重点大学,我校生源主要来自湖北,在就业毕业生中,每年超过50%选择留鄂就业,约24%选择北上广和江浙一带就业。近年来,湖北省推进实施“我选湖北”计划,武汉市启动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将就业首选地锁定在湖北(尤其是武汉),2020届留鄂工作人数维持在54.92%


    第四章  就业创业工作举措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严峻复杂的就业形势,学校在省委、省政府和教育部的坚强领导下,统筹兼顾疫情防控和毕业生就业工作,多措并举、积极应对疫情造成的不利影响。45日,孙春兰副总理在武汉召开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座谈会,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毕业生作为唯一学生代表在会上发言。

    一、加强领导和组织保障

    一是健全就业创业工作机制。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严格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书记、校长扛起就业责任。实行“四级联包”制度,校领导“包学院”、学院一把手“包班级”、学院班子成员“包重点群体”、就业人员“包服务”,并发动专业教师、导师利用校友资源、科研资源等为毕业生找单位、找岗位、找需求,层层压实责任,不断完善“学校主管、部门协调、学院负责、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机制。“五方协同”完善服务大数据,通过建立“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学生家长、学生班级”五方协同的教育引导、信息反馈、工作跟踪服务体系,全面摸清学生就业动态,做到毕业生就业意愿清、底数明。在教育部的直接推动下,启动实施了全国高校与湖北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一帮一”行动。与中山大学“结对子”,在就业信息、就业渠道、就业指导、就业资源、创业实践、就业管理等方面开展合作。

    二是推进疫情防控与招聘工作协同发展。2月上旬即发布了《致用人单位的一封信》、《致毕业生的一封信》等,开启云就业工作模式。为进一步推进人社部、教育部等五部委和省政府“稳就业”举措落实落细落地,及时将招聘工作从线下全面转为线上,联合湖北省人才市场、武汉市人才服务中心等各地各类人才服务机构,让就业工作动起来、活起来、实起来。截至831日,累计举办线上招聘会、宣讲会16场,参会单位6500余家,提供岗位143715个,参与学生40485人次,发布就业信息2269条,开展线上就业指导30余场次,其中318日举办的大型线上双选会被经济日报报道。

    三是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核心竞争力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根本。基于已有工科现状及基础,围绕微电子、网络空间安全、人工智能、新能源4个方向,分别对接国家存储器产业、人工智能及智能技术与系统产业、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产业、新能源产业进行学科专业布局,新组建4个新工科学院微电子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新能源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为进一步弘扬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师范教育传统优势,又成立了师范学院,着力加强和探索教师教育新模式。

    二、拓展就业市场渠道

    一是稳住就业基本盘。从我校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类别来看,国内升学和出国(境)留学与就业湖北是两大趋势,也是提升就业工作实效的主要抓手。把握考研热持续升温和留学热趋于稳定的特点,结合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的新形势,发挥升学对就业的分流缓冲作用,加强对应届毕业生国内读研和出国(境)留学的宣传、动员和指导,对冲疫情背景下的就业岗位需求下降。继续围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我选湖北”“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等国家、省市发展战略,把握数字化人才需求扩大和数字基建带动相关制造领域需求回升,主动对接互联网+人才需求,持续不断向重点地区、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领域输送毕业生。

    二是对接国家战略和人才需求转型。组织实施“教师特岗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中央基层就业项目,引导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创业。落实科技部、教育部等部门相关文件要求,把开发科研助理岗位作为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和解决毕业生就业的重要举措抓实抓细。配合兵役机关开展大学生征兵工作,鼓励引导毕业生投身军营、报效祖国。产业转型升级给办学的传统优势带来压力,也为开放办学提供新机遇。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不断成熟,数字经济迎来全面发展,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带动了相关领域用人需求的增长。挖掘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中的就业机会,引导毕业生发挥智力优势,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就业创业。

    三是发挥校园招聘主阵地作用。以校园宣讲会、双选会等招聘活动为抓手,为用人单位来校招聘牵线搭桥,举办湖北省2020届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月大型招聘会、深圳市宝安区“招才进宝”校园招聘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赴内地高校引进人才招聘会、“才聚光谷·光谷生物城进高校、高校师范类人才精品校园巡回交流会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专场等。

     

    三、深化精准帮扶和就业创业指导

    一是实施就业精准帮扶。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任务,切实助力贫困地区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为贫困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学校以“一生一策”就业帮扶台账为载体,建立校院领导、专业教师、辅导员等全员参与的一对一精准帮扶机制充分挖掘校友、行业企业等社会资源,优先为困难群体推荐岗位做到分类帮扶、精准发力。截至831日,我校2020届“建档立卡”毕业生和52个贫困县未摘帽脱贫毕业生374人,已就业280人,待就业94人,就业率达74.87%,高于学校的平均就业率。以提升师生就业能力为中心,线上、线下相结合,举办国家公务员考试辅导班、选调生考试辅导班、少数民族学生公考培训班、就业辅导员技能培训班等,持续开展岗前技能培训,全年培训师生千余人次。配合武汉市人社部门落实好求职补贴政策,4655名毕业生申请了武汉市政府一次性求职补贴651.7万元。

    二是增强课程和实践育人实效。创新教学组织模式,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基础》、《求职策略与技巧》等课程,实现“低年级有生涯辅导、中高年级有就创业指导”的目标。实施“职海启航”计划,建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室,开通网上个性化咨询预约服务系统,30多位咨询师全程开展个性化指导与服务;65名专兼职结合的创业指导教师,通过个案咨询、创业讲座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创业政策、项目推荐、孵化入驻等指导,帮助学生挖掘自身优势,整合资源,应对创业过程中的机遇与挑战。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类活动,获得相应成长学分,实现了创业教育全覆盖。举办模拟求职大赛、师范生技能培训、简历制作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高校学子企业行等活动,打造就业指导品牌活动。

    三是优化就业创业工作平台。利用“互联网+就业”新模式,准确掌握毕业生求职意愿和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信息,实现人岗精准对接。依托就业创业信息网、微信平台,发布各地各类用人单位招聘会信息、人才需求信息和招考信息。优化毕业生手续办理流程,实行生源信息填报、网上签约解约、毕业离校等“马上办”、“线上办”、“一次办”。建立毕业生就业数据在线共享、实时更新机制,保证就业数据统计口径一致。全程开展咨询指导、面试组织、手续接转、会务安排等服务。加强乐创园建设,孵化创业团队24个,其中8个团队完成工商注册。以赛促创,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氛围。组织学生参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湖北省文化创意作品大赛等,全年累计参赛团队2000余个,参与学生6000余人次,获奖500项。8个团队获湖北省大学生创业无偿扶持资金30余万元,4人入选第六届长江学子大学生就业创业人物。

     

     

     

     

     

     

     

     

     

     

     

     

     

     

     

     

     

     

     

     

     

    第五章  就业反馈

    一、 用人单位评价

    以用人单位的视角测量评价毕业生,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毕业生的质量,进而更加全面地反映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0208月至11月,学校采取实地走访、邀请第三方机构调查等形式听取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

    1. 对毕业生工作表现的评价

      98.93%的用人单位对学习毕业生的工作表现感到满意及以上水平。其中评价为“很满意”的占比为51.06%,“比较满意”的占比为36.17%

    8  用人单位对本科毕业生的满意度

    1. 对毕业生能力素养的评价

    在用人单位看中的毕业生能力素养中,我校本科毕业生专业能力(70.21%)、分析能力(26.60%)、计算机应用能力(25.53%)、动手能力(21.28%)等占比较高、优势突出。

     

    9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素质评价

    1. 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满意度

    44.68%的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表示“很满意”,34.04%的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表示“比较满意”。

    10  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满意度

    1. 对学校就业服务工作的满意度

    45.74%的用人单位对学校就业工作表示“很满意”,28.72%的用人单位对学校就业工作表示“比较满意”。

    11  用人单位对学校就业服务工作的满意度

     

     

    二、 校友评价

    1. 母校满意度

    98.53%的本科毕业生对母校表示满意,满意度较高。其中很满意占27.30%,比较满意占57.69%可见本科毕业生对在母校所学知识及能力水平的满足工作需求的程度、校风学风等方面均比较认同。

    12  本科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

    1. 教育教学满意度

    97.83%的毕业生对母校教育教学感到满意,其中很满意占22.25%,比较满意占60.49%。

    13  本科毕业生对母校教育教学的总体满意度评价

    1. 对学校就业创业工作的评价

    毕业生对母校总体及各项就业指导服务的满意度均在91.00%以上,其中对“招聘信息发布”(95.71%)“校园招聘会、宣讲会”(95.65%)的满意度相对较高。一方面表明学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得到了本科毕业生的认可,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学校就业工作在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高质量就业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14  本科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指导服务的评价


    三、 就业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1.对招生和专业设置的反馈

    继续实施大类招生。为适应国家高考改革要求,学校新一轮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致力于打破专业界限,推动学院相关专业以专业类组织大类招生,拓宽专业口径,灵活专业方向,扩大学生选择专业的范围,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2020年共有77个本科招生专业,按43个专业(类)招生,其中有19个专业大类(包含56个本科专业),21个专业及3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大类招生专业数量占招生专业总数的72.7%

    建立本科专业评估制度,实施专业动态调整。坚持“加强基础学科、发展应用学科、拓宽培养口径、适应社会需要”的原则,优化本科资源配置和本科专业结构布局,着力调整专业结构。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和学校专业设置的实际情况,引导人文社科类学院增设“文化传承创新”和“智库”类专业,打造“决策咨询”专业特色;引导理工类学院积极发展面向未来高科技发展的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3D打印等新型专业和交叉专业,打造学校新工科专业特色。开展专业动态调整。根据《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本科专业优化调整工作方案》,新增招生专业大数据与应用,停止招生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2.对人才培养的影响

    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制定出台《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实施方案3.0》,方案对标国家本科教育发展新战略,为学校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确立了建设目标和行动路径,入选省级教研项目21项。开设大数据+教育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大数据、教育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数理金融等4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试点班1个新商科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具有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特色的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入选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72项。依托10个“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建设,推进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启动教育部--曙光大数据应用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两个教育部产教融合基地的验收和评估工作。

    二是实施一流专业建设行动计划。以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为引领,以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为目标,制定“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一流专业建设实施方案”。谋划和组织省级、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申报工作。落实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开展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申报及评审工作,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3,并全部推荐申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扎实推进工科和师范专业认证工作。制定专业认证“五步走”工作规划,召开推进会4次,组织集中学习4次,教育部认证专题培训30人次,开展校内外调研26人次、聘请专家培训10次,修订、制定相关制度文件7个。4个专业通过受理申请工科专业认证和师范专业认证。

    三是健全协同育人机制。推进科教协同不断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推进学生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进课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积极推动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科研创新实验项目,引领教学紧跟学科发展前沿;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体系,推动大型科研仪器设备本科生开放,为学生创新训练提供良好的设施条件推进产教融合,培养适合社会行业发展需求的卓越应用型人才积极与企业行业协作建立湖北大学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学院和大数据未来技术学院与企业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如艺术学院的浪尖人才培养班资环学院“天鸿实验班”等。构建校媒合作一体化,培养新型传媒人才,新闻传播学院荆楚网合作推广新平台《东湖评论》。加强与行业职业协会交流合作建立学生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将学生获得的行业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分认定相联系,鼓励学生积极获取职业资格证书

    四是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机制。深化科教协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建设进一步优化建设已立项的国家级、省级、校级实习实训基地,以学院为依托建设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及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0个;推进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优化整合已获批的10项荆楚卓越人才计划项目的建设工作。制定《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团队建设管理办法》,修订《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本科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对指导本科生获得权威学科竞赛奖励的教师和在权威学科竞赛中获奖的本科生,给予政策保障,激励教师和学生投身“双创”。

     




    版权所有 © 买nba输赢球赛的网站(中国)责任有限公司 2016 -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政编码:430062